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我國博物館事業進步顯著,但觀展體驗不佳讓觀眾吐槽不已
博物館策展 如何從鬧心變貼心
眼下,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進補”,流連于博物館、美術館,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發選擇。雖然我國博物館事業進步顯著,已能基本滿足觀眾需求,但說起參觀體驗,恐怕不少人有話要說:展陳方式較陳舊、參觀路線不合理、講解文字欠生動……策展水平不高,引來諸多吐槽。
正是細節上的差距,造成了我國博物館與世界一流博物館之間的差距。我國博物館事業如何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升級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更體貼更人性化的文化服務,如何從“溫飽”升級到“小康”,讓觀眾從鬧心變開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近期,記者探訪了國內外一些著名博物館,從策展與教育兩個維度,探索升級的路徑。
——編 者
策展不夠專業,重數量輕質量,細節處理不當,讓展覽效果打了折扣
上周末一早,來自河北的小趙走進國家博物館。“精品很多,但如果藏品的展示方式再生動、多樣一些,我們對文物的了解會更透徹。”小趙是一個博物館迷,幾乎每到一座城市都會參觀當地的博物館,但展陳方式過于隨意等問題令他很困擾,“最常見的方式,就是一件文物加一塊牌子,上面只寫了名字和出土時間地點。信息太少,很難喚起觀眾對歷史的想象,更別提感染力了。”
在國博的“中國明清家具珍品”展廳里,一位外國老太太在黑漆描金龍紋方角柜前駐足良久,“總體很好,不過有些展品離我較遠,很難看清楚,像我這樣的老人,就比較辛苦。”
而在網上,展示不到位、路線不合理、沒有休息區等,成為觀眾挑刺的重災區:“看一次展覽走了不少重復的路”;“在一些主打古代藏品的博物館,標牌上都是生僻字”;“展柜玻璃反光,晃眼睛,文物上人影重重”。
相較于觀眾感性的抱怨,專家們的思考顯得理性。
在國博副館長陳履生看來,目前,中國很多博物館講究數量缺少質量,策展還比較簡單,缺少專業考量和知識含量的訴求。
“國內有的博物館在一些基本陳列中,過分強調設計感和高科技手段,不規則裝飾和燈光多。”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有過一些不好的體驗:有些博物館在館內擺放許多數字屏,非常雜亂,反而干擾和影響了觀展體驗,“高科技應該是一種輔助手段,不應過度使用。”一位不愿具名的策展人也認為,“細節上處理不當很容易讓展覽效果打折扣,但一些博物館不把這些當回事,只是為了完成任務。”
盧浮宮是上博副館長陳克倫心中的世界一流:布展不緊不松,展館氛圍很好。盧浮宮的藏品浩如煙海,如何在有限時間內進行高質量的游覽?盧浮宮為游客設計了40余種主題的參觀線路,其中既有了解盧浮宮作為昔日王宮的歷史路線,也有濃縮館藏精華的杰作欣賞路線,還有專題瀏覽路線。在他看來,“當前中國博物館發展太快,不太注重研究;展覽做得很膚淺,給觀眾帶來的體驗也很膚淺。”
正如一位觀眾在河南一家博物館的留言簿上所寫:“免費看展覽,開心;參觀體驗差,鬧心!從鬧心到開心的距離,便是一般博物館到一流博物館的努力空間。”
美國的博物館有專職策展人,他們既是本領域的專家,又善于利用視聽手段,提升展覽的感染力
國外著名博物館在策展上有哪些經驗?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是紐約的文化磁場,每年吸引600余萬名游客。馬克斯韋爾·K·赫恩是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這位地道的美國人還有個中文名——何慕文。他介紹,美國的博物館有專職策展人,他們都是該領域的專家,很注重展示手段的豐富和專業。已在大都會博物館工作44載的何慕文就是策展人出身,研究中國藝術近30年。在他看來,策展人的能力體現在既能搜羅藏品信息,又能利用這些信息講述主題,他們在布展前期研究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超乎想象。
談到策展過程,何慕文說,策展人首先要提交一份報告。比如,文物從哪來?大型展覽從外館借文物通常需要一年左右,因此辦展耗時長,一般要準備5年。辦展可以由本館出錢,也可以找基金會資助,如果花費過高,可能會被要求減少租借文物數量。
“策展是考驗人文素養的設計。”何慕文介紹,在大都會博物館,接下來的具體布展由博物館設計部門與策展人協作。設計部門做出平面圖,標出每件展品的位置,包括展品是否需要玻璃罩、展覽空間如何布局等,再交由策展人定奪。3位燈光師也要與策展人商量亮度、燈光效果等細節。“文物應該被尊敬。我們布展的宗旨,是讓觀眾與展品相遇時,能夠欣賞到它的美麗。”
何慕文認為,優秀的策展人會調動聲、光、電等手段,強化對觀眾視覺、聽覺、觸覺的沖擊力。比如大都會本年度最受歡迎的展覽“中國:鏡花水月”,便將高級時裝與中國傳統藝術及電影對照展陳,尤其是虛實交錯的燈光打法,營造瑰麗、神秘的異國情調。
在有“美國人童年天堂”之稱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孩子們可以觸摸與真物相同大小的動物標本;站在月球秤、火星秤、木星秤上,測量自己在各星球上的重量;躺在地上,仰望天頂等比例的藍鯨標本等。這些體驗毫無疑問增加了博物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體現的是策展人的人文素養和專業能力。
博物館要順應時代發展,調整展覽的語言、手段,學會給觀眾講故事
提升策展水準,國內博物館一直在努力探索,比如故宮會在觀眾排隊的地方放置觸摸屏,國博使用二維碼導覽等。
不過,不少國內博物館并沒有專門的策展部門,“基本上都是團隊合作的形式,比如內容策劃、形式設計等都是分開的,但會一起參加布展。”陳克倫說,“過去做的比較多的是專題式展覽,現在以文化主題展為主,想要將精品展的概念引申出去,就需要更廣博的知識。”
“客觀來看,目前國內博物館的策展能力受到研究能力、服務能力、館舍條件等方面的限制。”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說,“上博想要開展體驗式、互動式展覽方式,首先就受到場地的限制。”總面積3.9萬平方米的上博位于市中心,地方小、展品多,人流壓力大。即便節假日每日限流8000人次,去年觀眾還是超過了200萬人。而國博新館建成后每年接待觀眾大約700萬人次,比舊館時翻了近3倍。
在國內博物館的展覽中,中國書畫展是很重要的一個板塊,但觀眾卻經常抱怨展柜燈光昏暗,看不清展品。陳履生對此解釋:“這與中國書畫自身的特質有關。”中國書畫使用紙質材料,不能接受太強光線的照射,展柜又有深度,這就增加了觀眾的觀展負擔。“可以通過一些輔助方式提升觀眾體驗,比如,同時設置常態性展覽陳列可打強光的復制品,采取局部放大等手段。”
“國內博物館要升級,首先要提升學術研究能力,其次要知道怎么講故事,用故事來吸引人。”楊志剛說,“博物館要順應時代發展,和觀眾互動非常重要。要根據觀眾的意見來調整展覽的語言、手段、包括空間營造。”
陳克倫介紹,上博會隨機進行觀眾調查,把展品介紹改得更詳細,就是調查后改進的結果,“我們以后打算把觀眾調查的工作交給第三方機構來做,這樣結果更公允。”
?。ňC合本報記者李曉宏、曹玲娟、王遠、陳星星、康巖、管璇悅報道,實習生楊曦參與采訪)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10日 12 版)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博物館 策展 博物館事業 觀展體驗 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