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互聯網巨頭搶食數字博物館
圖為盧浮宮博物館官方網站上的《蒙娜麗莎》頁面。
來源:文匯報 作者:方翔
經過3年多的籌備,上海中國畫院數字博物館近日正式上線。在數字化的今天,博物館、美術館的虛擬數字化已經不是什么新聞。上海中國畫院數字博物館不僅以特殊的高科技手段通過高清圖片展示自成系列、數目龐大的院藏藏品,而且用戶可以通過“注冊”的功能,然后上傳自己的作品,請上海中國畫院的專家進行點評,實行互動交流,著實讓人們眼前一亮。
數字博物館的發展,從最初僅僅是將收藏品數字化,到現在增加互動交流功能,其對于人類社會的意義也在發生明顯的變化。
數字展館在全世界遍地開花
僅僅在20多年前,數字博物館似乎還是歐美發達國家大型藝術機構的“專利”。如今,數字博物館在全世界遍地開花。不少發展中國家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數字博物館。
美國的數字博物館建設領先于全球。有關資料顯示,199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啟動“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計劃,將圖書館內的文獻、手稿、照片、錄音、影像等藏品進行系統的數字化處理和存儲,并編輯制作成系列的專題。1995年美國正式建成博物館互聯網系統,將美國國內諸多博物館的館藏信息數據庫納入網絡傳播系統,使得博物館藏品的信息突破了時空的限制。
歐洲的數字博物館技術基本上也是在同一時間開始發源。從已披露的公開信息中得知,早在1994年,大英博物館就已經著手建立多媒體館藏數據庫,到了1997年,推出一個多媒體藏品查閱系統,從2000年6月開始,觀眾可由大英博物館網站的訪問,獲取館藏5000件重要藏品的相關信息。而歐洲的另外一大博物館盧浮宮則在1995年,著手準備開放官方網站。到了2004年,觀眾已能看到3.5萬件館內公開展示的藏品以及13萬件庫藏繪畫作品。而亞洲的日本、印度、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字博物館的水平也十分高。
從中國內地的情況來看,1998年8月,河南博物院網站第一次出現在互聯網上。1999年5月,國家文物局在河南博物院專門召開了博物館文物信息標準化研討會。從那以后,中國數字博物館的建設開始加快步伐,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成都博物院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通了網上博物館,觀眾可以通過網絡參觀博物館。
博物館數字化是一回事,數字化博物館又是另一回事
博物館數字化是一回事,數字化博物館又是另外一回事。隨著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擁有自己的網站,究竟如何使數字博物館的吸引力更大?讓更多的人通過網站了解博物館的藏品,并進而能夠踏入實體博物館,已經成為了各大博物館所關注的重心之一。
數字博物館的發展腳步,實際上與數字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特別是虛擬3D技術的出現,已經能夠讓博物館的參觀方式,從傳統的實地觀賞進入虛擬用戶體驗階段。線上結合線下的瀏覽方式,高科技的交互應用,讓人們參觀博物館更加便捷。二維碼微信導覽功能,讓觀眾只要通過手機,就能擁有一個經驗豐富的“導覽者”。如國家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平臺于2012年12月21日開通,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國家博物館官方微信訂閱人數已突破1.3萬,微信語音導覽信息查詢數量超過16.3萬。目前,國家博物館還開通了“微網站”,廣大觀眾還可借此獲取參觀、展覽和各種活動的信息。
從上海的發展來看,中華藝術宮數字博物館是我國國內首次實現并提供全場景虛擬瀏覽的博物館官方網站。據中華藝術宮相關人士介紹,在拍攝取景過程中,有關機構對數據采集的精度和品質作了深入研究,在遇到較低照度區的圖像采集模糊、無法展現展品細節這一技術難題時,展覽場景數據采集特別按照區域內不同照度分別采集后進行拼合,將高反差的圖像進行優化,盡可能保證圖像的清晰細膩。此外,館方還按照館內參觀路線,將參觀范圍內的所有空間勾連起來,幾乎把實體中華藝術宮全部搬到了網上,觀眾可以循著參觀路線模擬在中華藝術宮的現場觀摩。中華藝術宮將高精度的圖像、全場景虛擬瀏覽以及大數據容量三大觀眾體驗層面納入藝術史框架內,具備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博物館”的基本要素。
從國外的技術來看,英國倫敦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館在創建藏品的3D影像和開發交互式3D技術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館有約8萬件藏品,是世界上陳列埃及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為吸引游客、增強游客的體驗度,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館與倫敦大學學院合作,借助3D激光掃描技術,制作出高品質的3D藏品影像。博物館還將3D影像帶來的立體視覺效果與動作識別技術相結合,力圖讓游客實現“不僅看得到,更能摸得到”的雙重體驗。觀眾只要在手上佩戴特殊的裝備,既可以通過頭戴裝備看到3D影像,同時手上又可以感覺到這件物體的質感。
多元交互信息借網絡實現博物館服務的智能化
許多互聯網巨頭雖然并不是藝術機構,但是依托強大的技術資源以及資金實力,通過合作的方式,讓數字博物館也成為了自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谷歌于2012年4月宣布公布了一系列數據,展現了谷歌“藝術計劃”的發展進程。參與到這個計劃的藝術機構遍布40多個國家和地區;藝術門類由單一的繪畫作品拓展至紡織品、玻璃制品和陶瓷制品等多種門類。據谷歌透露,在這里,你可以細致入微地欣賞到世界級藝術作品,揣摩梵高在《向日葵》中的運筆,研究司母戊方鼎上歲月的痕跡,探究臺北故宮博物館中的翠玉白菜的紋路,甚至進入白宮,欣賞華盛頓和林肯的肖像……互聯網時代虛擬博物館讓更多熱愛藝術的人不再受時空的限制欣賞藝術作品。
實際上,谷歌的“藝術計劃”的核心并不在于廣泛呈現藝術品,而是通過對于訪問的數據的分析,產生有價值的大數據資源。舉個例子來說,當統計了用戶花在“藝術計劃”頁面觀賞某一博物館收藏的油畫的平均時間,就可以與其他數據進行比較,發現當前環境下,觀眾對于哪類藝術品更加有興趣,這對于博物館策展或者引進相關展覽,會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雖然在傳統意義上來說,博物館只是持有展品,但其本身也存儲了大量的與這些物品相關的用以吸引公眾的信息和數據。
根據國內有關博物館在加入谷歌“藝術計劃”之后的數據監測,其境外觀眾的訪問量大幅上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博物館的藏品能為更多的人所了解,吸引更多的觀眾前來實地訪問參觀。這對于博物館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比如湖南省博物館加入谷歌“藝術計劃”之后,網站訪問量提升了175%,平均每次訪問的瀏覽量和持續訪問時間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非中文訪問者數量更是得到顯著的提升,英文用戶是此前的4倍,日文用戶是以前的6倍,有將近半數的訪問者來自海外。
目前,我國已有博物館4165家,館藏文物約3505萬件,每年舉辦展覽約2萬多項,接待觀眾人數達6億人次。如果從國內的博物館現狀來看,這已經是非常可觀了。但是如果置身于全球來看,這個數字還是有相當的發展潛力。當數字化引領世界各國的博物館能夠互聯互通,了解不同博物館的同類藝術品,將使得觀眾的參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而對于博物館來說,則會使得其經營以及布展發生劃時代的變革。
這種變革其實在海外的一些博物館中已經開始出現。如在數字化手段的幫助下,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已經開始嘗試“游擊展覽”,來證明他們并不需要花這么長時間來準備一次專題陳列。數字化提供了“物、人、數據”三者之間的雙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借助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實現以人為中心的信息傳遞模式,從而實現博物館服務、保護和管理的智能化自動控制與優化。
實體博物館是數字博物館無法替代的
對于數字博物館的發展,很多人都擔心這是否會導致實體博物館被取代?對此,國內一家博物館的館長表示,實體博物館是數字博物館無法替代的。首先,實體博物館蘊含著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其次,實體博物館為人們對未知事物探究提供了創造的源泉和動力。從記憶這個層面來說,博物館就是一種“物證”,包含了很多人文的體驗、感受及人類與大自然親近的渴望。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博物館有著創造性的功能,以博物館為載體的一些科研機構及教育機構就承擔了這種功能。這些都是數字博物館所無法取代的。
應該說,公眾通過數字博物館了解藏品,從而被進一步吸引去體驗實體博物館,二者互動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從這個角度來說,數字博物館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實物“拷貝”到虛擬世界,更應該是能夠引起觀眾共鳴、激發觀眾靈感和推動創新的重要來源。通過數字博物館,人們不僅可以了解到豐富的館藏品,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對于自己的日常生活、興趣愛好有更深的認識。從這個角度來說,上海中國畫院數字博物館所設計的觀眾上傳自己的作品,請上海中國畫院的專家進行點評這個互動交流功能,頗具創意。
由此,我們可以大膽想象,今后的數字博物館會否有一個虛擬的主持人,其可以對于觀眾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充分應答交流。一個無法向觀眾提供多方位、多層次信息的數字博物館,是無法做到令觀眾滿意的。如果數字博物館能夠提供給觀眾“視覺的、感官的、娛樂的、社交的、學習的”等各種體驗,其所要表達的信息將會在各種各樣的教育方式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傳遞。
隨著移動化時代的到來,數字博物館正從原先的電腦屏,開始走向“口袋”中。各類APP的出現,使得原先基于瀏覽器的應用,逐漸走向了手掌。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APP,除了附帶各種語言的語音服務,還能分享藏品并編輯相關感想發送到社交網絡,這無疑是這款APP的最大亮點。因為在社交網絡上,很容易就一個話題形成熱點,并可以通過交互的方式來形成意見領袖。
在互聯網上,人們將不再關注這些藝術品來自哪個機構
現在,越來越多的海外機構和學者關注數字化博物館的生存,越來越多的專著也開始出現。像美國史密森博物學院秘書長G·懷恩·克勞夫出版了名為《兩個世界的精華:數字時代的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的電子著作,為史密森博物學院在藏品數字化、研究眾包化以及如何廣泛吸納公眾對藏品的闡釋等方面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有個觀點非常有意思:在云存儲中,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史密森博物學院的藝術品又有何區別呢?人們將不再關注這些藝術品來自哪個機構。
這個觀點無疑提醒現在越來越多進行數字化的機構,如果僅僅是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其結果就是當你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將自己的收藏放到網上,你也許將你的潛在觀眾拒之在了門外。數字博物館之間的競爭,一定是軟實力的競爭,這就是與觀眾的互動以及對于觀眾的引導,這肯定不是機器能夠做到的,需要相互之間的交流。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的數字博物館的發展,肯定要重新回到“人”的角度,特別是依托人類特有的思維方式進行溝通,以此贏得更多人的關注。
“數字化”微笑
想欣賞盧浮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達芬奇創作的油畫《蒙娜麗莎》,不必隔著層層人群和厚厚的防彈玻璃踮腳張望,只需要瀏覽盧浮宮官方網站,就可以以數字高清格式查看這幅名作的各個局部,乃至畫面表面的紋路也纖毫畢現。
近年來,數字博物館在全球蔚然成風。通過特殊的高科技手段,無數的觀眾能夠通過互聯網看到藝術品的高清畫面。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互聯網巨頭 數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