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6.9%下如何尋找經濟新的增長引擎
考慮到過去三個季度國際環境的動蕩和國際環境,6.9%不是一個很糟糕的數字。對于中國經濟而言,并非需要擔心經濟增長速度,而是應該擔心如何完成增長引擎的轉換。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3季度的數據之前,可以預料:中國第3季度的經濟增速創下了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個季度。在此前兩個季度,當中國經濟的增速放緩至7%的時候,外界的臺詞基本就是如此。在國家統計局公布了6.9%的數據之后,大家的觀點基本都一致。
無論是仍然沉浸在過去30多年高增長周期的人,還是刻意看空中國經濟的人,似乎很難讓他們從固有的邏輯中跳出來,客觀而公正的看待中國經濟。事實上,無論中國經濟是否破“7”,6.9%的增長速度放在今年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環境下,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數字,也是一個很漂亮的數字。過去數年,盡管和我一樣的很多人都在普及一個基本的常識:那就是,中國已經告別了過去的超高增長,經濟正在步入新的周期,期待中國經濟像過去一樣動輒增長10%左右不僅不現實,而且違背人類經濟增長的基本規律。
在當下,7%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無論是按照經濟增長理論,還是放到大國經濟的比較中,都是數一數二的增速。三季度的經濟增速盡管破“7”,但考慮到過去三個季度國際環境的動蕩,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以及新興市場在美元加息的預期下處于衰退的邊緣,這不僅不是一個很糟糕的數字,而是一個很漂亮的數字。說現在的6.9%的增速差,相當于期待一個人在40歲的時候身高每年增加的幅度仍然和其10多歲一樣荒唐。
其實,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最擔心的絕非6.9%的增速,而是在傳統增長動力趨勢性減弱的情況下,如何尋找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引擎問題。如果分析中國經濟減速的原因,其實并沒有那么復雜,除卻國際因素之外,中國經濟2010年以來趨勢性減速的根本原因就是過去拉動經濟增長的“馬車”,包括制造業、投資、房地產、出口以及人口紅利都已經到了增速的天花板并開始下滑,他們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效應已經發揮至極致。
三季度的數字就是明證: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只有6.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下降1.9%,制造業放緩的趨勢沒有改變;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創新低,增速下滑至10.3%,創下1999年以來最低的增速;盡管房地產銷售端主要城市回暖的態勢明顯,但在投資端投資增速依然下跌至2.6%;而進出口1到9月份同比下跌7.9%,今年的目標則是6%的增長。
在這些過去的傳統引擎趨勢性下滑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新的增長引擎,數據下行就是趨勢。對于中國經濟而言,并非需要擔心經濟增長速度,而是應該擔心如何完成增長引擎的轉換,盡管,這話絕對屬于“陳詞濫調”,但的確是事實。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構建新的增長框架需要時間,要對當下的增長速度寬容,要給中國經濟足夠的時間,而不是葉公好龍,缺乏耐心。
□馬光遠(經濟學者)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6.9% GDP 經濟 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