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醫托”的土壤是什么
老話說,邪不壓正。有人認為,即便“醫托”的道行再深,只要監管部門出重拳,肯定能剎住這股邪風。“醫托”如此猖獗,執法不力也是原因。
事情真的如此嗎?執法部門可能要喊冤。
2014年,上海市破獲了一起超大規模的“醫托”詐騙案,抓獲涉案人員160人。“醫托”專門在上海知名的三甲醫院、專科醫院掛號處,以虛構、夸大事實等形式誘騙外省份來滬就醫患者到“醫托”團伙掌控經營的4家民營中醫機構治療。
據辦案民警介紹,僅2014年1月至4月間,涉及涉案4家門診部的110報警記錄有26條,其中25起以民事糾紛調解結案,僅立案1起。
“一方面是大多數受害人被騙后沒有報警;另一方面,根據當時證據,民警只能進行民事糾紛調解,涉案診所以退回診療費結案。”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三支隊支隊長錢海軍說,“這在客觀上也助長了‘醫托’膽大妄為。”
而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助長之勢越來越盛。
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面對受騙患者的指認,被揭穿的“醫托”不僅拒不承認,還拿起手中的包砸向保安,將保安的頭打破。直至民警趕來,事件才得以平息。
“這樣的鬧劇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新疆醫科大學派出所駐一附院警務室民警坦言,如果沒有確鑿證據,民警沒有權力對“醫托”采取措施,只有在“醫托”與院方發生矛盾沖突,危害到醫護人員和患者安全時,民警才能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對滋事者進行處理。
調查取證定性難,使得“醫托”詐騙犯罪屢禁不止。
“‘醫托’拉客就醫行為具有很大的隱蔽性。”曾接觸過“醫托”詐騙案件的北京律師徐瑩說,“‘醫托’在拉客過程中很少直接采用暴力威脅等手段,他們往往利用患者急于把病治好等心理,故意編造親身就醫經歷等方式,使受害人‘自愿’到相關的診所就醫,并支付高額的診療費。由于每個受害人的具體情況不同,造成民警在法律適用上比較難以把握。”
除了調查取證等方面的難題,“醫托”大行其道也有一定的社會原因。
從實踐來看,任何“托”得以產生的根源都是資源短缺,如春運期間的“黃牛”是因為車票緊張,“醫托”猖獗的社會原因則是醫療資源特別是優質醫療資源不足。
根治“醫托”,治本之策是擴大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且實現均衡配置,實現“家門口好看病、看好病”。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黨委書記金昌曉認為,“醫托”主要騙外地來京的患者,從醫院的角度直接打擊難度較大。“醫托”的存在和整個醫療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優質資源有限有關,醫院應該進一步暢通就醫渠道,完善預約系統,方便外地患者找到該找的大夫,讓“醫托”不會乘虛而入。
業內人士建議,相關部門應當加強監督,暢通舉報機制。很多“醫托”都依托于民營醫療機構的“黑門診”,因此應進一步加強對民營醫療機構的監督,規范行業發展。(本報記者 趙麗)
編輯:王瀝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