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把握合理區間 引領世界經濟——
回眸“十二五”系列述評之增長篇
轉型升級,發展潛力持續凸顯
剛剛過去的國慶節假期,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自1999年我國確立黃金周以來首次破1萬億元大關。
“對中國來說,黃金周的消費支出進一步證明,向由消費拉動的經濟轉型過程正在穩步推進。”彭博新聞社如是評價。
更依賴消費拉動,是五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變化之一。“十二五”前4年,最終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54.8%,高于投資貢獻率7.8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消費貢獻率更上升到60%。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循著需求結構的變化,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背后的質量路線脈絡更清晰。
“十二五”期間,面對多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轉型發展壓力,我國把調結構轉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五年間,中國經濟奮力邁向中高端——
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2014年三產比重比2010年提高3.9個百分點;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高速發展;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2014年城鎮化率提高到54.77%。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結構、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持續優化,逐步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說。
五年間,中國經濟更加注重可持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二五”時期,我國著力推動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一方面,節能降耗成效顯著。“十二五”前4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3.4%,201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5.9%。
另一方面,實行區域聯防聯控,污染物排放總量逐步得到控制。2012年至2014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累計下降8.2%,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下降11.0%。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說,我國從容應對挑戰,奮力攻堅克難,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為重點堅決向污染宣戰,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謀當前,利長遠。
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辯證法中,發展動力轉換和接續至關重要。五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不斷涌現,信息消費、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蓬勃發展。
“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依然有著無限的空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說,隨著改革的推進和一系列政策的落實,我國經濟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形成。
穩定之錨,中國經濟前景可期
人民幣首次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被譽為跨境支付“高速路”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一期正式上線,IMF年會熱議人民幣是否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今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正在加速推進。
這是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和不斷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結果。
“十二五”時期,我國堅定推進各項改革進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駕馭本國經濟適應新常態的過程中,也為陷入停滯風險的世界經濟注入了新動能、探索新路徑。
“過去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約30%來自中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表示,雖然近年來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中國仍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對世界增長的最大貢獻國。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把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
從國內看,一方面,由于經濟轉向服務業主導和更加依靠消費等內需發展,中國正快速變成世界產品和服務的巨大消費市場;另一方面,通過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努力營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市場主體獲得了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2014年,中國進口占全球進口總值的比重從2010年的9%提升至10.3%,其中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的進口額占進口總額六成以上。當年,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196億美元,首次躍居全球第一。
與此同時,“十二五”期間,中國通過拓展雙邊、區域、多邊自貿安排,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區域新多邊開發機構等舉措,著力構建更高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為世界創造更大的增長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將極大地推動地區和全球貿易的發展。毫無疑問,這會對人類和世界的未來產生深遠意義。”施耐德電氣集團董事局主席趙國華評價說。
這是中國更加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表現。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提供的新方法、新視角、新思路,既推動全球治理體制變革,也為新形勢下應對全球性挑戰注入正能量。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展望未來,隨著“十三五”大幕的開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進入決定性階段,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經濟必將保持中高速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推動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邁出更堅實腳步。(完)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十二五 經濟 合理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