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悠悠寸草心 漫漫報春暉
記為世界抗瘧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中國科學家
成功,歸于集體:“這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中國科學家的驕傲。”
云散云聚,非洲大陸東部的肯尼亞轉眼又進入了雨季。然而,長期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都知道,雨季來了,患瘧疾的風險也隨之增加--這是肯尼亞及非洲許多國家的人們每天都要面對的挑戰。
在肯尼亞的瘧疾重災區奇蘇姆省,有個小姑娘叫科泰新。這個名字在肯尼亞人的字典上找不到,卻是中國生產的青蒿素抗瘧藥的名字。
1995年,小姑娘的媽媽懷孕時得了瘧疾。如果用傳統的奎寧或者氯喹治療,即使母親能活下來,胎兒也很容易流產或致畸。在用中國的青蒿素抗瘧藥“科泰新”治療后,奇跡出現了,不僅媽媽平安無事,孩子也健康地生了下來!媽媽一遍一遍親吻孩子,給她取名“科泰新”,讓她永遠不忘記中國藥的救命之恩。
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全球有20多億人生活在瘧疾高發地區--非洲,東南亞,南亞和南美。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2.4億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因該療法避免了瘧疾導致的死亡。
“青蒿素的發現讓非洲受益極大,相關的藥物受到熱烈歡迎,它讓非洲的防瘧工作取得了巨大進步,為近年來非洲人民尤其是兒童、孕婦死亡率的降低作出了巨大貢獻。”7年前在剛果(布)第一次感染瘧疾的世界衛生組織非洲區主任莫埃緹用親身經歷贊嘆青蒿素的療效。
古老的“中國小草”釋放了令世界驚嘆的力量。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屠呦呦所作的關于《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的報告,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極大興趣,并認為“這一新的發現更重要的意義是在于將為進一步設計合成新藥指出方向”。
1986年,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研制的青蒿素類抗瘧藥,獲得衛生部實施新藥審批辦法以來的第一個新藥證書。
1992年,發現于1973年的雙氫青蒿素獲得新藥證書,并轉讓投產,商品名叫“科泰新”,廣泛用于各種瘧疾的治療。
為進一步提高藥效,中國科學家還研制出青蒿琥酯、蒿甲醚等一類新藥。其中,青蒿琥酯制注射劑已全面取代奎寧注射液,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強烈推薦的重癥瘧疾治療首選用藥,在全球30多個國家挽救了700多萬重癥瘧疾患者的生命,且主要為5歲以下兒童。
2015年,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頒獎詞給予屠呦呦及青蒿素大段篇幅:屠呦呦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對殺死瘧疾寄生蟲有顯著療效的科學家。青蒿素不管是在受感染的動物抑或受感染病人身上都有顯著療效。青蒿素能在瘧疾寄生蟲生長初期迅速將其殺死,這也能解釋它在對抗嚴重瘧疾上的強力功效。全世界每年感染瘧疾的病人接近2億。目前青蒿素已被廣泛用于所有瘧疾肆虐的地區。當青蒿素被用于綜合療法時,它能夠降低瘧疾的總死亡率20%,降低兒童瘧疾死亡率30%。僅在非洲,這就意味著每年超過10萬人因此得救……
“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獲得諾貝爾獎是個很高的榮譽。”屠呦呦說:“青蒿素研究成功是當年研究團隊集體攻關的成績,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也標志中醫藥研究科學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是一種認可,這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中國科學家的驕傲。”
的確!青蒿素的研究歷程既飽含著屠呦呦等一批科研工作者的心血汗水,也離不開全國上下一盤棋的協作支撐。
青蒿素鑒定書有這樣的記載:1972年以來,全國十個省、區、市用青蒿制劑和青蒿素制劑在海南、云南、四川、山東、河南、江蘇、湖北以及東南亞等惡性瘧、間日瘧流行地區,進行了6555例臨床驗證,用青蒿素制劑治療2099例。
藥物的研創,要經歷從選題立項到確立技術路線,從藥材選取到提取化合物,從藥理、毒理到臨床研究的漫長過程。如此龐大的系統工程,即使在今天,也要依靠多方面的協同。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說:“青蒿素就是幾十家科研機構,幾百位科學家共同奮斗的歷程。舉國體制在當年困難的條件下發揮了極大作用,這種團隊精神永遠不會過時!”
成功,歸于集體,屬于祖國!屠呦呦的真摯表達,展現著一代科學工作者的樸素情懷。那些知道和不知道姓名的人們,如同“沒有花香,沒有樹高”的小草。他們的貢獻,都值得被歷史銘記。
85年前,屠呦呦的父親從《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的詩句中為她取名,誰料想她真的同蒿草結下生命之緣。
在大半生的拼搏與奮斗中,屠呦呦降伏了青蒿這株平凡而又奇特的小草,而這小草,也仿佛感知著她的人生理想,迸發出造福人類的偉大能量。
青蒿素發現已經40多個春秋,如今年過八旬的屠呦呦,仍然活躍在科研崗位上,為擴大青蒿素類藥物適應癥研究操勞著,為合理使用青蒿素類藥物遏制抗藥性的產生奔波呼吁著。(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世界抗瘧事業 中國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