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單霽翔:故宮實際展出的藏品僅占全部藏品的0.5%
故宮博物院90歲了。這次生日,塵封了90年的故宮四大宮殿區域第一次向公眾打開大門,開放了從慈寧宮到午門燕翅樓,從寶蘊樓再到東華門區域的城墻和古建筑,露出約15萬平方米的新面孔。
塵封90年,四大區域首次開放
從故宮城墻上俯瞰紫禁城建筑群,將成為故宮博物院成立90年后觀眾的新體驗。在90年院慶之際,故宮博物院首次對外開放了東側1/6的紫禁城城墻,觀眾可登上東華門城樓行至午門雁翅樓展廳,沿著這段城墻俯瞰故宮建筑群。
以往,大多數游客到故宮只走中軸線,到東西兩邊宮殿區域的并不多,不少區域都大門緊閉。
而此次寶蘊樓、慈寧宮區域、午門-雁翅樓區域、東華門區域四大新區域正式對觀眾開放,故宮開放面積由52%增至65%,同時還新設置了8個展覽,展覽均不單獨收費。
單霽翔:故宮實際展出的藏品僅占全部藏品的0.5%
八大展覽中,有寶蘊樓的“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展”、慈寧宮的“雕塑館”和東華門區域的“古建筑館”3個常設專館,壽康宮、慈寧宮花園和慈寧宮花園東院考古工地3個原狀陳列,以及“崇慶皇太后專題展”和“清代萬壽盛典展”兩個專題展覽。
秦始皇兵馬俑也將在故宮首次亮相。此次慈寧宮“雕塑館”展覽分為5個專題,共計展出400余件雕塑文物,年代跨度從秦代跨越到清朝,在正殿展廳的雕塑薈萃館匯集了45件雕塑精品,如東漢永和五年石羊、北齊石佛像及菩薩像、唐開元二年陶俑、北宋木雕彩繪貼金觀音像、清代銀鎏金六世班禪像等,均為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增加觀眾更直觀的參觀體驗,對于這些首次亮相的部分大體量文物,故宮博物院首次采用“裸展”的方式進行呈現。
作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古代木結構建筑群,擁有近6000件古建文物藏品的故宮博物院首次設立了常設專門展館——“古建筑館”,由午門至東華門段城墻、東南角樓、東華門和鑾儀衛4部分構成。
“普天同慶——清代萬壽盛典展”是午門及東西雁翅樓展廳維修升級后的首個展覽,共展出書畫、玉器、陶瓷、漆器、琺瑯器、織繡品、家具等500余件文物,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首次展出。此次還是午門及東西雁翅樓展廳改造完成后的首次亮相,該展廳以2800平方米的大型展覽空間成為故宮博物院面積最大、功能最全、規格最高的現代化展區。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向中國青年報記者介紹說:“此次四大區域的開放將觀眾分流至東西兩側區域參觀,既緩解了中軸線的觀眾壓力,進而也實現故宮博物院展覽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提升’。”
展出藏品僅占全部藏品的0.5%
“只看宮殿不看寶”是此前不少游客對故宮的印象。從2012年擔任院長至今,單霽翔遇到的關于“故宮寶貝是不是都去臺北了”的疑問始終不斷。
事實上,故宮的海量藏品僅最近一次的清點就花了7年時間,2011年公布的階段性數字是藏品超180萬件,其中珍貴文物就有約168萬件,全國博物館系統保管的各級珍貴文物有42%都在故宮。
“不是沒有家底,現在大家說‘曬家底’的《清明上河圖》等展品其實也只是故宮一部分家底而已。不是不展示,是苦于沒有足夠的空間和條件來展示寶貝。”單霽翔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故宮博物院每年僅有約1萬多件藏品能與觀眾“見面”。在不少專家看來,故宮作為世界最大規模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有不少條件限制,并不適合大規模展出文物。
“實際展出的藏品僅占全部藏品的0.5%,遠遠低于國外的大英博物館、盧浮宮等其他大型博物館的展出比例。”單霽翔說,“我們正在努力讓故宮從單純的‘故宮’向真正的‘故宮博物院’轉變”。但在實際轉變中,故宮卻面臨重重困難。除了空間限制外,還應考慮到對文物的保護和條件限制,不少原狀陳列的宮殿內都未通電,僅能靠自然光照明,整體展示環境較差等。
而在這次展覽中,有燈光照明的宮殿首次跟公眾見了面。據故宮博物院宣教部主任閆宏斌介紹,經過持續技術研發,除了此次展覽以外,此前還在養心殿嘗試了光纖照明。光纖與光纖終端只傳輸光,“本身不帶電、不發熱,還可以隔絕紫外線,對文物損害可以大大減少”。
故宮正在嘗試更多的“第一次”。
在此次新展覽中,不少觀眾誤以為展品前沒有玻璃,拍照時發現反光的情況更少了。據單霽翔介紹,此次文物展室設計第一次使用了透光率更高的夾膠玻璃和能減少屏幕反光的低反射玻璃。
隨著故宮古建修繕進展和空間布局的調整,故宮的開放面積正在逐步增加,由2002年的30%增加到了目前的52%,而此次開放面積將進一步增加到65%。
“故宮將繼續擴大開放面積,明年計劃增加到76%,舉辦更多展覽,從開放面積和展示文物的數量兩方面增加文物與觀眾的接觸,讓更多觀眾看到更多主題鮮明、令人嘆為觀止的展覽。”
為了給文物展示騰出更多的空間,有著35個部門、1500名正式員工的故宮博物院,正在將辦公區不斷向外轉移。待全部規劃完成后,故宮博物院將實現“紅墻內無辦公區”,把紅墻以內整體作為陳列展覽、接待服務、觀眾參觀的空間。屆時,故宮博物院對公眾開放面積會增加到近80%。新的故宮博物院也在籌劃建設中。
把“新”故宮交給下一個600年
越來越多的展出在給故宮提出新挑戰。剛剛撤展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鮮活例子,有的觀眾為了看一眼《清明上河圖》排6個小時長隊,開門后以百米沖刺的速度沖向“石渠寶笈特展”。
面對質疑,故宮加急制作1000個號牌,對該展實行先領號再排隊參觀、單向參觀、進出分離等措施,“這樣既公平也安全,減了不少壓力,觀眾的配合也讓我們特別感動”,故宮工作人員介紹說。
為保證觀眾的參觀體驗和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針對越來越多的區域開放開始加強分流引導,尤其對新開設的幾個重點展覽區域進行分流限制的嘗試,如古建筑館所處的東南區域城墻,最多可同時容納約200名觀眾,進行精品陳列的慈寧宮雕塑館正殿最多同時可容納約50名觀眾,壽康宮也最多同時容納約50名觀眾。此外,出于對寶蘊樓磚木結構承重的考慮,還將采取預約開放的方式供觀眾參觀。
故宮博物院還在研究方案試圖實現故宮門票的全部網絡預約,同時設立票務服務中心,為不方便網上購票的觀眾提供幫助和服務,并從時間上細化分流觀眾。初步方案將全天分為4個預約時段:8:30到10:30間容納約3萬名觀眾進入;10:30到12:30容納兩萬名;12:30到14:30和14:30到16:00兩個時段分別預約1.5萬人。
故宮的新嘗試不僅局限在與公眾的現實接觸中。提到故宮,現在不少年輕人就會想到萌萌的“雍正”形象。
從2014年的朝珠耳機、“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到風格幽默活潑的故宮博物院官方微信,90歲的故宮脫掉沉悶外套開始不斷“腦洞大開”,一度在不少人的朋友圈里刷屏。這些是故宮博物院的年輕團隊文化服務中心為故宮轉型所做的嘗試。此次建院90年,這個團隊再次推出新的文化創意產品,增加實用性,“讓觀眾把故宮帶回家”,如與慈寧宮雕塑展有關的陶俑紅酒瓶塞、冰箱貼等。
“不能關上門做事,收集聽取反饋并適時作出調整改變是我們所堅持的。”已經60歲的單霽翔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是閱讀每日與故宮相關的最新信息,對時下流行什么并不陌生。
早在2012年,故宮博物院就開始了探索基于移動設備的觀眾服務及藏品介紹應用程序的舉動,并用3年時間建設“數字故宮”。除了微信、微博、官方網站作為平臺,故宮博物院已陸續上線了橫跨服飾、器具、文化符號的6個App,“能更生動發揮故宮教育職能的同時,還能聽到更多觀眾反饋,不斷適應變化。”單霽翔說。
5年后即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是我們故宮人的心愿。”單霽翔說。
編輯:陳佳
關鍵詞:單霽翔 故宮實際展出的藏品 全部藏品的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