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滾動新聞 滾動新聞
“看門人”單霽翔:故宮不“活”對社會公眾不公平
中新社北京3月6日電 題:“看門人”單霽翔:故宮不“活”對社會公眾不公平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徐朋朋
已經故去的故宮人單士元,1924年還在北京大學念書時,就加入“清室善后委員會”,從檔案整理開始,到大修故宮,耄耋之年還恪盡職守。幾代人的用心守護,讓今人看到傳統的模樣。
61歲的單霽翔尤記得,一段時間里他常跟隨單士元“走了故宮很多地方,研究和拍照”。已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5年,他與前輩一樣,仍時常在宮墻內每個角落行走,自稱“故宮看門人”。
近年,幾項與單霽翔、故宮相聯系的數字都是讓人驚訝的。2015年,故宮文創產品銷售額逾10億元人民幣,因此被騰訊創辦人馬化騰列為“世界超級IP”;2016年,迎來游客逾1600萬人次,其中300余萬人次來自海外。
媒體工作者閆旭定期在故宮淘寶網店上掃貨。動漫導演王偉則下載了“皇帝的一天”APP,準備和兒子“預習”故宮之旅。香港和鼓浪嶼將建故宮分院。來自南京的記者為當地的博物館資源活化求教“金點子”……
600歲的故宮文化今天是活潑的,走出高高的院墻,浸潤公眾生活。單霽翔說:“你是公共財產的保護人,就有責任讓資源活起來,否則對社會公眾不公平。”
身為全國政協委員,單霽翔帶16份提案參加今年政協大會,內容涉及故宮文物保護立法、資源利用、周邊古建申遺等。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他表示,如何讓故宮“活”起來,向海外、向年輕人傳播故宮文化,是這些提案的共同底色。
往前看,單霽翔的任務列表滿滿當當。古建筑整體維修保護、消除雷電火災隱患、神武門開文創館、《走進養心殿》巡展、到2020年開放面積達八成……
單霽翔要求把古建筑修繕的技術、材料清楚記錄下來,為后人留下研究資料。“故宮修繕,使古建筑延年益壽,但不是返老還童。”這一直是故宮的共識。
單霽翔給記者講了一個十年前的小故事。為把倦勤齋的通景畫背紙“修舊如舊”,時任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曹靜樓跑了六趟安徽深山,請古法制紙的匠人進行了上百次試驗,才做出達到“如舊”要求的桑皮紙。
將通景畫重裱后,桑皮紙是被覆蓋掉的。在這里,所有的努力是看不見的。單霽翔說,“但這就是良心和工匠精神。”
單霽翔坦言,對于故宮活化的大眾接納度,他原本沒那么樂觀。“修復文物,那是非常慢的,故宮人十幾年、幾十年的都那么干,只是鏡頭忽然對上了他們。”
去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多家電影網站都給出高分評價,七成點贊來自18至22歲的年輕人,他們在“彈幕”中打上“五刷”(看了五遍)字樣。“我以為是中老年人在家里閑著時慢慢看,沒想到是年輕人”。單霽翔說。
對故宮衍生的文創產品、影視、APP、VR,單霽翔只在過程中把握內容方向,最后把關品質。當看到紀錄片樣片時,和那些年輕人一樣,他說自己訝然而“有點激動”。(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單霽翔 故宮 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