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誰在消費屠呦呦的諾獎
如果說三年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老家的玉米被掰,多少還有些“沾點文氣”的分享意味,那么今天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屠呦呦的親筆信,在屠呦呦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人拿到網上拍賣個好價錢,便是一種消費名人之舉了。
北青報昨天報道,屠呦呦獲諾獎的第二天,就有人在網上拍賣她的一幅題詞和三封親筆書信,而屠呦呦本人表示一不知情,二不同意。
賣家指稱,這些拍品中的三封書信,是從已故藥理學家宋振玉的家人那兒“意外獲得”的,網上賣出的書信“絕對保真”,都是自己5年前收購宋振玉先生遺物時一并買入的,買的時候幾乎“零成本”。而現年85歲的屠呦呦對此已經記憶不清了,表示自己和宋不是非常熟悉,只是在幾十年前有過合作關系,“那時候可能是給他寫過信”。
屠呦呦反對自己的書信被人拍賣,當然不是眼紅自己寫的信被人賣了好價錢,自己卻分文不得,而是一夜之間體會到了“人紅是非多”的煩惱,包括個人私信這類的隱私。
青蒿素之后40年,屠呦呦除了4年前因獲美國拉斯克獎而讓國人知道了原來身邊還有這么個科學老太太,及至這次獲諾獎之前,她與這個世界的無數平常老太太一樣,并沒有獲得親人之外的更多寵愛和追捧。而今天一夜成了世界名人,祖宗被刨三代之外,昔日書信紙比金貴,世人看上去是熱愛科學、崇拜名人,其實此中摻雜了多少勢利化了的功名與消費,恐怕只有屠呦呦心底感受最深刻。屠呦呦在記者問及書信和題詞被拍賣是否知情時說,自從我獲獎之后,事情太多了,我們家的電話就沒有停過,我和我丈夫80多歲了,我們根本關注不過來。
獲諾獎之后門庭若市的屠呦呦,與世人喟嘆的“人走茶涼”,構成的是截然相反的兩種人情世態(tài),但對于功利化了的價值觀來說,本質是一致的,都是以“價值”為取向,充滿著勢利的取舍。
三封書信的真?zhèn)文壳安荒艽_認,但眼尖的網友對于網拍中的一封“題詞”,還是充滿懷疑。問題出在落款中的姓名,“屠”字最后的筆畫不是“日”,而是“目”。這是有待新聞的后續(xù)進行證實的細節(jié)。
但是,號稱“網羅天下圖書,傳承中華文明”的“孔夫子舊書網”,昨天對于輿論有關屠呦呦文字該不該被網上公開拍賣的質疑,似乎厚道程度還不如賣家。賣家說,屠女士要是說不同意我賣這些東西,那我就馬上撤下來。而“孔夫子舊書網”公開表示:屠呦呦信札是從廢紙堆中搶救出來,有極大的文化價值,物主有權利轉讓;三封書信不涉?zhèn)€人隱私;曾經有拍賣公司推出周作人的一批相關史料,也征得了周作人長孫的同意,但是周作人還有很多家人,如果征求每一位家人或后人的同意也不太現實。
且不說私人信件除了收信人的所有權,還有寫信人的著作權,單這隱私權,便不是“孔夫子舊書網”自說自話就能認定的。這些基本的法律常識都沒弄清楚,還拿周作人的史料拍賣過程作例證,強調征求屠呦呦和她的家人同意“也不太現實”。這番說詞,要么是孔夫子的書沒看懂,基本的禮儀廉恥都沒弄清楚,要么是存心想在獲諾獎的屠呦呦身上碰一把知名度的瓷。
科學無價,自己的書信卻被人明碼拍著高價,這是對屠呦呦、對科學精神的雙重褻瀆。那些打算在屠呦呦身上把自己的名利賺個盆滿缽滿的功利者、勢利者,應該住手了。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屠呦呦 諾貝爾獎 莫言 題詞 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