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讓罕見病群體獲得更多關愛
——2015第四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在京舉辦
9月18日,由罕見病發(fā)展中心(CORD)主辦,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及北京大學醫(y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2015第四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來自政府、醫(yī)學行業(yè)、醫(yī)藥企業(yè)、基金會等不同領域的幾十位專家、領導出席本次大會。
此次論壇是繼“冰桶挑戰(zhàn)”一年后,國內又一次參與人數多、參與范圍廣、涉及多利益相關方的綜合性大會。本次大會為罕見病領域工作的人士帶來最前沿、最全面的行業(yè)信息,為罕見病群體帶去更多的信心和鼓舞。
創(chuàng)建中文罕見病百科
罕見病發(fā)展中心主任黃如方說:“罕見病領域,不僅是中國面臨挑戰(zhàn),全世界的患者,在診斷、治療、醫(yī)保及社會融入方面都面臨一樣的挑戰(zhàn),我深切感受到我們的病友家庭正經歷的痛苦和無助,希望論壇會稍稍帶給大家一些希望,繼續(xù)等待下去,重拾那份勇氣和信念。”
根據他的介紹,罕見病發(fā)展中心(CORD)正在推動創(chuàng)建全球最大的中文罕見病百科。該項目的推動,主要通過公開檢索全球最權威的罕見病信息平臺(歐洲罕見病信息平臺Orphanet及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NIH等),通過檢索、整理、翻譯等多個專業(yè)途徑編輯每個疾病詞條,最后匯編成中文百科數據庫,將對每種罕見病建立詳細的疾病醫(yī)學信息(中英文、別稱、發(fā)病率、遺傳方式、疾病分類、ICD編碼、病因、癥狀、診斷、治療、預防、篩檢及康復等),目前已經完成6930種罕見疾病的名稱翻譯。
根據計劃,對這6000多種翻譯的疾病詞條,罕見病發(fā)展中心(CORD)將在之后組織專家團隊進行審核編校,最終形成專業(yè)、權威的中文罕見病百科。通過這樣的途徑,填補國內罕見病詞條的空白,同時也為從事罕見病工作、研究的相關人士提供數據參考。
在活動現(xiàn)場,主辦方提前從這6000多種罕見病中選取了1000種制作成明信片擺放在會場,供參會來賓取閱了解。通過這樣的形式,讓更多人直觀地認識和看到罕見病并不罕見,希望更多人關注和支持罕見病領域工作。
“孤兒藥”研發(fā)上市仍待推動
9月18日下午的分論壇上,談及罕見病診斷,與會嘉賓指出,約80%的罕見病是由遺傳缺陷引起,約50%的罕見病在出生時或者兒童期即可發(fā)病,病情常常進展迅速。因此,罕見病的早期發(fā)現(xiàn)、診斷極為重要,而基因診斷是目前最有效、最有潛力的一種罕見病診斷方法,基因檢測技術不但能夠驗證疾病的臨床診斷,提供給病人準確的遺傳咨詢服務,還能用于致病基因攜帶者的檢測和產前診斷。
黃如方介紹,目前,基因檢測技術得到飛速發(fā)展和應用,中國的基因檢測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檢測的費用也已經可以降到1000元以內,這將大大提高基因檢測技術在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將有效提高患者的診斷率,縮短確診時間和降低確診成本。
在“孤兒藥”的研發(fā)和市場準入方面,據了解,由于罕見病患病率極低,罕見病用藥沒有商業(yè)利潤,長期以來一直被醫(yī)藥企業(yè)、社會各界所忽視,被稱為“孤兒藥”。
為鼓勵企業(yè)研發(fā)生產“孤兒藥”,歐美各國對“孤兒藥”的研發(fā)銷售制定了相應的法規(guī)政策。早在1983年,美國就專門制定了“孤兒藥”法案,隨后,歐盟、澳大利亞和亞洲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都相繼制定了“孤兒藥”法案,全球至少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通過了“孤兒藥”相關法案。這些鼓勵政策對“孤兒藥”在審批通道、減稅、市場獨占期等方面都提供了優(yōu)惠政策,大大促進了“孤兒藥”的研發(fā)。
然而,我國與上述地方有著巨大的差距,至今幾乎沒有一種自主研制生產的“孤兒藥”上市,仍主要依賴進口,且引進困難,這使得許多罕見病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
沈陽藥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悅建議,城鄉(xiāng)居民的大病保險不再以病種劃分,醫(yī)療費用總額超過某一額度即可享受報銷政策。
“將一些罕見病用藥列入大病保險的支付范圍,這可能是未來要積極爭取的一件事情。”楊銳說。
他認為,國家應設立一個權威機構來認定罕見病以及罕見病藥,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孤兒藥”體系,政府可在企業(yè)的研發(fā)、上市等階段給予一些政策傾斜,比如以減免稅收促進研發(fā)、縮短審批時間加快上市等,讓更多罕見病患者感受國家政策帶來的福音。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罕見病 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