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商業誠信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
市場經濟實際上就是信用經濟,“市有信則立,市無信則廢”。但是,在市場經濟逐步確立的過程中,有些個別企業卻急功近利,在利益的誘惑下喪失商業誠信,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
比如說,在某些消費領域,虛假宣傳和假冒偽劣屢禁不止,以至于消費者寧愿從海外高價代購相關產品,企業失信于消費者,導致國內市場需求萎縮。再比如,我國每年簽訂的經濟合同大約有40億份,但只有一半能按規定履行。企業間賴債、逃賬現象層出不窮,據統計,全國大約有80%以上的企業長期受“三角債”困擾。中國企業每年因為誠信缺失,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元。
企業間的誠信缺失,不僅惡化了商務環境,增加了經營成本,也導致銀行貸款謹慎,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貸款后形成大量難以收回的呆賬、壞賬,又加劇了金融風險。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企業每年因賴賬不還、逃避債務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800億元。
商業誠信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更是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的基礎。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 大力弘揚誠信文化。通過各種方式,全面加強誠信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文化氛圍,為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國夢筑起堅實的道德保障。
二、 加快信用制度體系建設。在健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建立符合國情并與國際接軌的信用體系。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征信平臺,完整、準確、及時地記錄企業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的信用情況,依法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三、 大力培育和發展信用服務市場。鼓勵和推動第三方信用服務體系建設,形成有一定規模的信用中介服務行業,使信用服務業成為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基礎,讓信用服務成為一種市場需求。
四、 促進市場信用信息公開共享。加快整合信用信息資源,構建統一的市場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議國家各部委開放共享數據,實現信用資源網上共享,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信用體系。
五、 建立和完善失信懲罰機制。將社會各個領域都納入信用體系,明確失信的法律邊界及其后果,全方位實施“信用黑名單”定時發布機制,加大企業或個人的失信成本,迫使其自覺樹立誠信意識,形成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億達集團董事局主席,本文為作者在全國政協第十二次常委會分組討論時的發言提綱。)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誠信 企業 虛假宣傳 假冒偽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