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平凡真情演繹“孝”和“愛”:“三個兒子都不換”的兒媳婦
公公患病去世苦命兒媳頂起殘破的家
丈夫的辭世,讓這個家變得支離破碎,可生活依然在繼續。
蔣小娟咬咬牙、擦干眼淚,獨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她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繼續為公婆和孩子撐起這個家。每天,當別人早已進入夢鄉的時候,她還在忙活著收拾家務;當別人睡眼朦朧的醒來,她早已給公婆和孩子準備好飯菜,再幫老人穿衣、洗漱。
除了臨走前的囑托,丈夫留下的還有30多萬的欠款,2007年至今,為給丈夫治病,共花去醫藥費50多萬。一個原本條件不錯的家庭,變得負債累累。幾年來,全家的收入只有公公喻華雄每個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而這只是喻斌半個月的治療費用。在親朋好友的資助下,丈夫的治療才得以一直繼續。
為了還債,蔣小娟決定外出工作。可公公的身體又成了一個難題。從去年7月起。公公喻華雄患上了腦萎縮,下半身基本癱瘓,大小便經常失禁。每天都需要人為其料理生活。
沒錢請保姆,蔣小娟便承擔起了這份“差事”。婆婆說,老伴兒現在老糊涂了,每天都有一次大便要拉在褲子上。兒媳看到了,又是沒有二話,不怕臟也不怕臭,幫公公洗澡、擦身、清洗大便。
無奈之下,蔣小娟只能在別人的介紹下,在家里做手工活,幫工廠組裝圓珠筆頭。由于廠里的任務大、催貨急,蔣小娟經常要干到凌晨2點才能睡。婆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幫她分擔一些壓力,但她說什么也不讓婆婆插手。
盡管如此,蔣小娟靠做零工每個月賺來的不過400多元。而銀行的貸款每個月就得還2000多塊,這點錢,無疑是杯水車薪。
正當蔣小娟尋思如何賺錢時,又一個晴天霹靂降臨——公公因為糖尿病并發癥住院了。
蔣小娟再度陷入掙扎的泥潭。每天除了上班,便是在醫院。為了能省點錢,蔣小娟每天下班回家燒飯,再送給公公。婆婆說,現在老頭子腦子有點不清楚了,但唯一能記住的,就是小娟。每天早上起床,如果沒看到她,便會問,“小娟呢?你去給我把她叫回來。”
然而,蔣小娟的悉心照顧還是阻擋不了惡魔的腳步。幾個月后,公公走了。
半年不到,家里兩個親人相繼離開,這讓原本身體就不好的婆婆扛不住打擊,也癱瘓了。
“那會她就整天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只想哭。”看著不想見人、整日躲在房間里抹眼淚、一臉憔悴的婆婆,蔣小娟心里有說不出來的滋味。
“那你會哭嗎?”記者問。
“我心里也很難過,但我在家人面前會強忍住,我不能在她們面前哭。”蔣小娟的堅強和倔強讓人心疼。她說,有時自己會像一臺機器一樣工作生活,不知疲倦,“只想著必須要扛下來”。當覺得自己快熬不過去時,她會回到自己的房間,關上門,躲在被子里壓低聲音哭。無數次,這張床成了她唯一發泄的出口。
有一次,婆婆偶然看見小娟在被子里,肩膀一聳一聳的,就拿開被子,結果看到一張滿是淚痕的臉。“當時心都碎了,淚水濕了一整片枕巾……”說話間,陳召娣的淚水也不禁濕了臉。她知道兒媳很苦,因此在小娟無微不至的陪伴和鼓勵下,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小娟,她都開始慢慢從陰霾中走出來……
婆婆日漸康復兒媳用平凡真情演繹“孝”和“愛”
太多的憂心之事讓皺紋過早地爬上了蔣小娟略顯黝黑的臉龐,仔細端看這位中年婦女,雖身形瘦小,但常年的勞作塑造了她略微有些粗壯的雙手與厚實的肩膀。
也許是老天也不忍再戲弄這個家庭,后來蔣小娟進了自來水廠,成為一名抄水表的工人,每個月有一千多塊錢收入。而且,癱瘓半年后的婆婆也開始能走路了。
但由于患有三節腰椎間盤突出和糖尿病,婆婆早晚還需要人幫忙按摩肌肉才能走路,而且不能彎腰,上廁所時也需要人幫忙。蔣小娟自然承擔了這份工作。
“有一次早上我想起來上廁所,要穿褲子時怎么也彎不下腰,足足在廁所憋了半小時。”由于常年勞累,小娟的耳朵并不太靈,而且由于白天工作,晚上也會睡得很沉。正因此,婆婆的叫喚小娟一無所知。
正是那次后,小娟再也不讓婆婆一個人睡在大房間里,而是和她商量,將床搬到了客廳,夜里小娟不關房門,婆婆有事只要挪動一下椅子,她就能知道,“這樣心里才會踏實些。”
每天天氣好時,小娟都會牽著婆婆的手出去散步。旁人總是會心生羨慕地說一句“瞧這母女倆的感情真好”。聽到這樣的夸贊,陳召娣心里總是熱乎乎的,但她似乎覺得那人的羨慕還不夠,總會回那人一句,“哪兒啊,這是我兒媳婦。”
現在,“女兒”已經成為了婆婆給蔣小娟的稱呼。她說,“就是給我三個兒子,也不換這一個媳婦。”老人心底里跟媳婦親,嘴上便也改了稱呼。
長期的精心照料,讓婆婆對小娟無比信任,也產生了依賴感。但有時,她對小娟也會很愧疚。甚至有好幾次,她會把小娟叫到跟前,說:“孩子,你可以再成個家。”
其實,也曾有人言語中勸過小娟改嫁,但為了婆婆和孩子,她關閉了個人情感的大門,留在夫家盡孝。
每次婆婆提到這事,小娟都會打馬虎眼,直到有一天婆婆很嚴肅地再次提起,蔣小娟堅定的拒絕了:“媽,我現在一心就是把孩子、還有咱這個家操持好,以后就算有緣分了,我也得找一個能容下您的人,否則,咱娘倆就相依為命吧。”
其實婆婆心里明白,帶著孩子和一個70多歲婆婆的蔣小娟,能碰到“緣分”的機會并不大,兒媳的這番話只是在安慰她而已。
如今,盡管知道蔣小娟的人都會向她投去贊美的目光,但在她的心中始終深埋著一份虧欠,就是對自己的父母。她說,自己也希望能多陪陪父母,多盡盡孝。可她知道,婆婆更需要她。
當記者問及“什么時候是你們最快樂的時光”時,小娟和婆婆互相對視,思考一會后,不約而同地答道:“2006年,我們一家人去北京的時候。”
原來,小娟一直以來的愿望就是去北京瞧瞧,那時一家人幫她圓了夢。“我還記得大家一起在北京天安門前合影。”小娟說,那次是第一次合影,第二次合影則是丈夫患病后,一家人再次去照相館拍了全家福。
喻斌身著一身筆挺西裝,小娟穿著一襲白色婚紗依偎在旁,同時手牽著扎著辮子的可愛女兒,旁邊還有同樣穿著西裝和婚紗的公婆,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一家五口的這組照片,至今仍掛在家里的顯眼位置。
“我的愿望是,媳婦能找到一個疼她的人,可以照顧她,讓她下半生不再這么勞累……”
“我的愿望是,可以帶婆婆一起去周游世界,但好像不太現實,但我會努力……”
當記者問蔣小娟和婆婆的愿望時,她們分別這樣回答道。世間的婆媳,何止千萬,能彼此真心相親的,又有幾人?佛語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五陰盛。作為一個兒媳婦,雖歷經苦難,但仍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歸結于三個字,“應該的”。大愛于斯,世間少有。在由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靈隱寺和浙江省民族宗教研究服務中心共同主辦“2015浙江孝親人物”評選活動中,蔣小娟被評為十大孝親人物之一。(完)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平凡真情 孝 愛 三個兒子都不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