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智能化成家電行業發展主方向
行業標準亟待制定
目前我國的智能家居仍處于起步階段,實際上能真正將產品做到“智能”的企業寥寥無幾。而家電企業布局智能家居要真正實現產品智能化、市場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其中行業標準的制定和產品親民化是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工信部近日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下一步工信部將以智能制造為切入點,大力推進“互聯網+”,發展智能裝備,組織實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加快智能工廠、智能車間建設。而家電行業作為站在智能制造風口的一個受關注的行業,將持續發酵。
記者又從中國家電協會獲悉,《中國家用電器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的討論稿正在加緊制定,計劃在年底公布。有人士分析,在《意見》的引導下,“十三五”期間家電企業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方面的探索會更加積極。智能化將成為家電行業未來發展主方向。中國家電行業擁抱互聯網時代而引發的“智能化戰略、智能化產品、智能化轉型”趨勢將加強。
家電行業的智能化方向似乎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過去只有在電影中才能看到的科技元素將被應用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會說話”的空調、“免清洗”的洗衣機、“會走路”的吸塵器,這將為我們平凡的生活增添不少色彩。
但是在無限憧憬之后,當我們冷靜駐足市場會發現,雖然自去年以來,智能家居概念越炒越熱,以至于大批家電企業如海爾、美的等紛紛進入智能家居市場,但實際的市場反應并不樂觀。智能家居昂貴的價格讓消費者望而卻步,復雜的操作也離消費者最初的期望相差甚遠。
一位業內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的智能家居仍處于起步階段,實際上能真正將產品做到“智能”的企業寥寥無幾。而家電企業布局智能家居要真正實現產品智能化、市場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其中行業標準的制定和產品親民化是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市場可期
家電企業布局摸索
據了解,智能家居概念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那時的智能化是用“有線+中控”的方式部署的,由于受到眾多技術瓶頸的限制,沒有得到普及和大規模應用。隨著科技的進步,智能家居又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從去年開始,智能家居概念變得熱起來。
據奧維咨詢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智能家居生態產值在2010年為50億元,到2014年就急速拉升至1600億元,預計2015年產值將達2300億元,而到2020年整個智能家居產值將破萬億元,屆時全球聯網設備將達2500億部。如此大的一塊蛋糕引得家電企業紛紛布局其中,轉型智能家居成為了家電企業發展新趨勢。近期,海爾、美的、康佳、格力等家電企業已經紛紛開始搶占智能家居市場。
與阿里巴巴換股進行戰略合作的蘇寧日前宣布,預計總投入逾1億元進行智能家居項目研發;海爾與華為“聯姻”在智能家居領域達成合作。而近日,海爾又與聯絡互動成立合資公司,斥資近3億元開展智能家居業務。同日,康佳在深圳召開發布會,對外發布了康佳的智能家居戰略,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康佳已經成立了涵蓋所有智能家居硬件設備的運營公司,表示康佳智能終端2015年營運收益目標超過5000萬,未來3年內,年營運收益目標要超過3個億。
家電公司紛紛燒錢布局看似熱鬧,但對于家電企業來說似乎也是“霧里看花”。正如海爾智能家電科技總經理李莉所說,新公司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為海爾的智能未來快速“試錯”,因為“大家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路徑,都在摸索。”
統一行業標準實現互聯互通
如今人們對家電的要求越來越高,家電的智能化將原本冰冷的產品變得充滿人性化,使人們對智能家電和未來的智能化生活充滿了無限期待,智能產品已經成為市場上的一種時尚,但各個品牌產品不具兼容性,這讓很多用戶抓狂。
據記者了解,目前各廠商按照不同的接口標準與協議生產設備,造成不同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困難。整個智能家居功能雖然強大,但各系統之間沒有一個標準的、統一的通訊協議,各廠商各自獨立運作,缺乏協調性。
近日就有消費者對記者表示,對于單個家電來說通過手機APP遠程控制是挺便利的,但每一種智能家電都需要安裝一個APP,導致手機里的APP特別多,操作起來實在太復雜了。若是各種家電能夠統一標準,通過一個APP控制,那就會方便很多。
對此,格瑞利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宏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家電行業的智能家居產品,更多的是品牌和數量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品牌推出智能產品,而同一品牌的智能產品數量也越來越多。但智能產品品牌之間互聯互通的問題還無法解決,各大家電品牌還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業規模化的發展。
精迪敏移動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監姜雷也持有同樣的看法:“智能家居將成為家電行業未來發展方向是肯定的,智能家居的前景也是可期的。但目前國內甚至世界范圍內,智能家居行業還相對混亂,主要原因是行業缺乏統一的標準。”
姜雷指出,“一方面是傳統家電廠商的標準;另一方面是傳統安全控制企業的標準;還有一方面是互聯網智能終端企業的攪局者。傳統家電廠商如海爾、美的等進入智能化領域是好事,但這些企業總是希望樹立自己的標準,讓別的企業加入自己的陣營,結果就變成‘各自為政’,缺乏開放性,不便于消費者使用與產品互聯,也會造成人工技術的巨大浪費。”
“其實實現智能化的方式有很多選擇,從單一設備的可感知到多個設備互聯互通,再到通過算法和大數據分析提供個性化的按需服務,但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打破常規統一互聯互通戰略目標,制定相應的行業標準并對市場需求進行深入的挖掘,把智能家電市場做大做強。”劉宏倩對本報記者說。
提高產品性價比注重人性化設計
與整個產業的一片火熱相比,消費市場似乎對智能家居還不太感冒。從蘇寧、國美和大中在北京的幾家旗艦店來看,除智能電視外,智能冰箱、智能空調、智能洗衣機等一些冠以“智能”名號的產品都是問的多買的少。
據記者了解,市場遇冷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費體驗未達預期。有不少用戶抱怨,選擇智能家居本身是想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捷和從容,然而產品看起來很高科技,實用性卻較差,功能不切合需求,交互設計缺乏人性化。
家電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表示,智能家居更多還是打造概念和噱頭。目前智能家居中比較成熟的產品是智能電視和智能手機,其他產品才剛剛開始發展,對消費者還不足以構成很大的吸引力。此外,對于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傳統的機械制造產品,也并沒有像手機、電視這樣更好地“IT化”、智能化。
“真正的癥結就在于我們不知道消費者或者不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而把一些自己的想法強加給消費者。要解決這一問題,家電企業在設立項目之初對消費者群體的調研很關鍵,家電廠商在研發產品之前應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消費者調研上,了解產品目標群體的真正需要。”姜雷對本報記者表示。
另外,智能家居產品昂貴的價格也讓消費者望而卻步。據記者了解,就拿國美在線上的卡薩帝智能多門冰箱來說,售價最低約為10000元,最高則達到了32000元。而目前一整套智能家居產品配置下來少則十幾萬,多則上百萬。
有業內專家指出,智能家居的發展要在技術上下足功夫,但真正的發展瓶頸可能不在于技術而在于市場。所以對于廠商而言,在進一步加大技術投入提高產品智能化的同時降低產品的成本,提高性價比才是關鍵所在。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只能加點 工信部 行業標準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