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特色經營 民營博物館生存之本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在全國各地落成。無論是公立博物館還是民營博物館,其相同之處在于努力在文化大潮流中站穩腳跟。顯而易見的是,民營博物館所面臨的生存壓力更大,如何走出特色經營之路就成為經營者首要考量的問題。
近十年來,國內興起一批民營美術館、藝術館,他們沒有國家雄厚的資金支持,但卻也頑強地生存了下來,而且越來越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國營美術館、藝術館相比,這些民營展館的展品數量少、展品性質單一,且大多數展館面積小,和國家藝術館、美術館相比,這里可能只有屈指可數的一個或幾個藝術家、國大師坐鎮。因為沒有國家資金的支持,這些藝術館、美術館需要自負盈虧,如何生存下去成了不少民營展館的首要任務。
在798西四門入口處,有一個特殊的展館——朱炳仁藝術博物館。這家展館以人名命名,從開館至今已三年有余,可以說已經成為798藝術區幾大標志性藝術展館之一,并且被稱為798當代藝術的大客廳。朱炳仁藝術館可謂是銅領域惟一一家,且展品質量精致、展品種類全面的藝術館。在這家室內展示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藝術館內,觸目所及都是銅的身影。這里既有大型的熔銅壁畫、熔銅雕塑作品,也有小件的銅文創產品、銅藝術衍生品。每天都吸引著成百上千人前來參觀。
銅文創產品
從雷峰塔到峨眉山金頂的當代十大銅建筑,從“中華第一高銅殿”靈隱銅殿到紹興步行銅橋,從只能仰頭觀望的銅建筑到能帶回家的藝術品,朱炳仁帶領他的團隊將銅藝術從遙不可及演變成現在的觸手可得。朱炳仁作為一名藝術家,他所關心的不僅是自己的藝術事業,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時代、對人類、對民生的關注,比如《稻可道 非常稻》、《入侵》、《金飯碗空了》,他用自己的藝術語言表達了對人類的反思、對世界的思考。“這是一個藝術家的責任。”
作為一家民營藝術館,朱炳仁的團隊是如何在眾多藝術館中脫穎而出?如何將銅藝術做得風生水起呢?對此,朱炳仁藝術中心運營總監、朱炳仁藝術館館長董竹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盡管近幾年藝術市場發展迅猛,但是由于受經營模式影響,不少民營藝術館都出現“虎頭蛇尾”的情況。如何讓民營藝術館從一而終才是經營者所面對的最大難題。董竹表示,“民營藝術館不可能像國營藝術館一樣將藝術品廣而全地展示出來,我們的主要關注點只能是一個方面。這是很多民營藝術館的發展模式,也是民營藝術館走出自己特色的最佳途徑”。
點擊下方數字或鍵盤上“←”、“→”鍵,可翻頁閱讀。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民營博物館 文化展示 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