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感念“戰爭與母親”的詩章
在北京密云縣張家墳村中心廣場,矗立著一尊雕塑。她是誰?非為聲名顯赫的大人物,而是一名普通農村婦女——鄧玉芬。這位英雄母親為了抗戰,把丈夫和5個兒子送上前線殺敵,皆戰死沙場。1944年春,敵人在密云豬頭嶺搜山,她背著小兒子,和八路軍傷員、鄉親們躲在山洞,小兒生病啼哭,在危急時刻,她將一團棉絮塞進兒子嘴里。當鬼子下山后,可憐的兒子永遠離開了心愛的母親!
當中華民族遭受日寇鐵蹄踐踏時,中華兒女用血肉筑成一道新的長城。而這道長城的基石,包括千千萬萬抗日根據地的英雄母親。她們以寧折不彎的氣概面對殘暴之敵,靠堅忍不拔的意志戰勝艱難困苦,用感天動地的母愛撫育子弟兵。她們秉承民族精神、民族大義、民族基因,書寫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戰爭與母親”的詩章。
白文冠是抗日英雄馬本齋的母親。馬本齋指揮的回民支隊屢屢給日偽軍沉重打擊,敵人在無可奈何之下,把白文冠監禁起來,軟硬兼施,逼她給兒子書信勸降。老母寧死不屈,絕食殉國,寫下了“兒子,驍勇抗日,威震敵膽;母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壯歌。
抗戰時,擔任平山八路軍傷員轉運站站長的戎冠秀,置生死于度外,冒著戰火搶救、護理過多少傷員,她自己也數不清。被她從死亡線上搶救生還的戰士鄧世軍,重返沙場建立赫赫戰功,成為晉察冀邊區戰斗英雄。八路軍官兵皆親切地稱她為“戎媽媽”。開國大典上,她是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的英模人物。戎媽媽,不是絕無僅有的單個人,而是英雄母親群體的杰出代表。
在殘酷的抗敵歲月,太行山區10多個縣,成百上千的農婦用乳汁、親情甚至生命,哺育著八路軍的后代。她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太行奶娘”。1943年年關,鬼子開始掃蕩,在左權縣下武村“太行奶娘”桑狗的家,一只母雞跑出去,三個鬼子端著明晃晃的刺刀沖過來,一把抓住母雞。“母雞還要給八路軍的孩子下蛋吃?。?rdquo;她不顧一切往回搶,卻被鬼子的刺刀捅進胸膛……戰爭摧殘“太行奶娘”,她們卻用柔弱而不屈的生命養育和保護革命后代。
那些平凡而普通的農村婦女,沒有文化、見識不多,為什么有那樣的家國情懷?請聽聽一位“太行奶娘”的質樸心聲吧:“沒有國哪有家,人家八路軍拋家舍業,鉆在咱這窮山溝里打鬼子為了甚?還不是為了保家衛國。給八路軍做點事,是咱的本分啊!”
敵后根據地,每一位母親的背后,都有一段蕩氣回腸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曲感天動地的頌歌。她們把“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的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他到戰場”。當年,聶榮臻元帥曾無限感慨地說,我們有這樣的靠山,敵人還不失敗嗎?
“您的乳汁凝結了戰士的血肉,您的大愛塑造了英雄的靈魂;您的奉獻孕育了勝利的果實,您的一生感動了奮進的后代。”一位記者采訪英雄母親后寫下這樣的詩句,這是對抗戰英雄母親的贊歌,亦為黨和軍隊與人民群眾魚水之情的心曲,也是中國革命勝利之源的深刻詮釋。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感念“戰爭與母親” 中國革命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