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法國博物館:為了游客一直在創新
《蒙娜麗莎》畫像前人頭攢動 (資料圖片)
愛逛法國博物館的人對以下畫面應該不會陌生:數量眾多的游客擠在展廳,只為一睹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梵高的一幅油畫或米開朗基羅的一尊雕塑作品。隨著跨境旅游的持續升溫,不少世界頂級博物館正在面臨人滿為患的尷尬局面。
多渠道緩解人流壓力
據統計,每年,近1000萬人游覽盧浮宮,700萬人參觀大英博物館,600萬人到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游客數量的節節攀升,迫使博物館管理者重新思考接待能力。他們通過擴建場館、延長開放時間,推出數字產品等方式尋求解決之道。
“盧浮宮當初是根據每年500萬人次的游客量所設計,但是在過去3年,每年的游客量都超過900萬人次。”盧浮宮博物館館長讓—呂克·馬丁內斯說。為緩解擁擠,馬丁內斯推出了“金字塔計劃”,即通過重新設計售票處、進館路線和衣帽間,實現到2016年中期大大加速游客進入盧浮宮的目標。
在奧賽博物館館長蓋伊·科熱瓦爾看來,博物館的首要工作是找到管理每年350萬人次游客的辦法。“分流是博物館努力的方向,我們試圖更好地把游客分散到各個場館。”科熱瓦爾說。
位于巴黎郊外的凡爾賽宮也是觀光客造訪巴黎時的必游景點之一,每年約有1000萬人前來參觀宮殿和花園。凡爾賽宮也在進行擴建,它很快就會新開一個27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用以分擔一部分游客壓力。
除了擴充空間來容納更多的人流,另一種可選擇的方法是延長開放時間。自2013年起,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大都會博物館將開館時間改為每天開放。法國政府也要求盧浮宮、凡爾賽宮和奧賽博物館效法。
一些博物館正在加速推出數字產品,讓游客在步入大廳前就有機會把信息加載到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上。在參觀蓬皮杜藝術中心的游客中,2/3的人擁有智能手機,一款應用程序將很快推出,根據用戶的興趣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步行路線。曾擔任蓬皮杜藝術中心主席8年的阿蘭·席邦表示,在未來,參觀者將日益個性化,博物館應向大型零售商店取經。
多角度滿足游客需求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踏進博物館大門的參觀者如今往往來自不同國家。博物館管理者發現,他們服務的對象不再是精通西方歷史和表演藝術的公眾,而是普通游客,后者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識和信息幫助其理解所看到的展品。“如果博物館無法照顧到游客需求,怎么能期望他們在欣賞名作時獲得愉快的體驗?”馬丁內斯說。
調查顯示,外國游客占盧浮宮參觀人數的70%和凡爾賽宮的80%,其中中國人占比越來越高。“游客的日漸多元化要求我們用新的方式來接待他們,并試圖了解他們的需求。”凡爾賽宮主席凱瑟琳·佩加爾說。博物館管理者發現,遠道而來的游客往往直奔最著名的展品,如盧浮宮的畫作《蒙娜麗莎》和雕像《米洛斯的維納斯》。這一現象在團體游客或家庭游客中更為常見。
有些博物館有意識地提高餐廳質量,或是模仿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大力發展禮品商店。盧浮宮、奧賽博物館及羅丹美術館比過去更重視餐廳及禮品商店的周邊設施,因為許多游客都是一早入館后便待上一整天,因此館內的休息空間也成為其參觀體驗的重要一環。
調查還顯示,許多參觀者每年只參觀一個重要博物館,而且參觀者的平均年齡顯著下降。在到訪奧賽博物館的游客中,30%在26歲以下,盧浮宮一半的參觀者在30歲以下。
游客年齡層的下降給博物館帶來了些許意外。例如,奧賽博物館的管理者驚訝地發現,很多年輕人熱衷于一位名叫讓—萊昂·杰羅姆的名不見經傳的法國畫家的展覽,他的繪畫作品讓人聯想起視頻游戲中的英雄形象。
那么,博物館怎樣才能適應參觀者的變化?“必須從默認‘游客什么都不懂’這一理念出發。”馬丁內斯說,“引用那些似乎顯而易見的參考文獻也需要配以說明,還要有多國翻譯。”
“重點不在做得更多,而是要做得更好。把激增的游客量作為一個問題對待是荒謬的,畢竟,博物館的使命就是為了讓最廣泛的公眾都有機會看到它的藏品。”馬丁內斯說。(鄭苒 編譯)
編輯:陳佳
關鍵詞:法國博物館 游客 創新 人流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