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以“宅”的精神感悟古文字
“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特展”中展示的商《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 ,左圖為正面,右圖為背面
初秋的北京,被“秋老虎”的悶熱所籠罩,對于過去相對溫和的夏天來說,算是遲來的“火辣” 。8月12日,在天安門廣場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喜慶氣氛渲染下,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國博分展區推出“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特展” ,并圍繞展覽開展“殷契吉金:金文、甲骨文與當代書法創作”主題論壇,秉承了中國書協“展覽學術化”的辦展理念,以學術推動和引領展覽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
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書法愛好者濟濟一堂,座無虛席,其火爆程度與時下天氣相映成趣,是一場古典雅致的學術盛宴。論壇從殷契吉金的文字形體、構型演變、藝術價值、宗教意義等學術話題,對當前書法創作中古文字應用的諸多問題予以厘清。
人神交流,文字起源
古文字書法是中國書法的源頭,它一直伴隨我們走到今天,近代書法家所書寫的篆書作品既是對古典書法的審美怡情,也是對技法和藝術精神的一種延續,可以說“師古效法,共存共榮”是書法史的一個特征,但是這一部分仍是相對薄弱的。
中國的書法史到底有多久?這一直以來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教授馮時說,文字的起源不是記錄語言,而是通過象形符號去表意,為了“人神交流,文字起源”的這種宗教性質,使得早期文字其實并不具有文治教化與文化傳播的作用。現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因宗教而生,體現了原始的宗教美。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龜甲契刻文字證明了文字起源已不止商代,而是將其推至8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其實,中國書法的歷史和中國文字的起源是相伴而生的,只是因為年代久遠,沒有證據加以證明。無論是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還是金文或者楚文字,都在講究一種鑄刻與書寫的規范性,我們不需要充滿宗教情懷,而是要體會古文字在不同時期不同書刻風格的藝術感染力。
每一位古文字學者,本身都是古文字的善書者
本屆國展十分注重文化的傳承,充溢著對書法文化的追溯。中國書協倡導“根植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的宗旨,對于古文字認知仍處于初級階段的書法家來說,如何去深入理解學習古文字,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白謙慎以吳大澂為例,對晚清時期出現的古文字研究熱潮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講解,對吳大澂在商周文字的地域風格和時代差異等多方面探索式地進行了論述,這對愛好古文字學研究的書法家具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每一位古文字學者,本身都是古文字的善書者。 ”這是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何景成發出的呼聲。他通過對金文的正體和俗體的分析界定,指出從學習書法的角度考慮,臨摹金文只有了解字的構造,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字不能混在一起用,要保持一種字系風格,才知道怎樣下筆書寫。清華大學教授李守奎認為:“書法是藝術,是文化。書法美蘊含著學識之厚、內涵之深。用楚文字創作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楚文字知識,學習和了解楚文字,對我們了解古書及漢字的發展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 ”所以,關于甲骨文、金文以及楚文字等先秦古文字的書法創作,需要書法家先豐富自身的文化修養,對古文字產生的時代背景、社會因素、風格變化等方面全方位地了解之后,再去深入書法創作,會更深悟地領會到這個時期文字藝術的本質內涵。
有學者,沒有文人
識字與解字是書法創作者學習古文字的必備功夫,它要求創作者懂得如何去審美,注重書法文化的內涵,不能只顧徒有其表的書跡創作。在當代,我們在書寫甲骨文、金文、楚文字書法時,要有與古為徒的精神,了解不同時期書體的風格變化是十分重要的。古文字書法的學習與創作要建立在深厚的學術基礎和文化基礎之上。專家們認為,我們今天無論是對古文字書法的理論研究還是技法實踐,并沒有真正達到二者的融合,還處在相對單一性的創作過程之中,書法創作者更需要有文人般的情懷和審美。過于追求技法,造成了一些書者對于文化的缺失,被世人詬稱為“書匠” ,這需要書法人去檢討及改變。
當下書法文化的知識架構仍不完善,造成審美規范性還是存在相對薄弱的現狀,文化弘揚也顯得太過于膚淺。尤其是對于古文字書法而言,商周大篆具有開闊大氣的曲線美,它具有很強的文化感和學術性,當代的書者卻無法深入去審視了解。所以,吉林大學教授叢文俊所說的“有學者,沒有文人” ,是一句警示,更是一句鞭策。
本次學術論壇之“國博篇” ,主要圍繞先秦書法史進行。專家們認為,在儒家的禮樂文化的影響下,從三代雜用古文大篆,到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出現整體的自覺,其實質還是歸結到書法的正統,就是盡善盡美,講求“中庸”與“中和”之道。論壇對于當前國展創作中有關古文字書法作品寥若晨星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在當代書法處于不斷創新變革的現狀下,我們需要傳統教育提示和積淀;尤其是對于古文字的學習,我們要善于感悟,做書法必須得有“宅”的精神,去保證思考的延續性和研究的深入性。正如叢文俊所說: “這個論壇是一個很好的開端,相信對今后的古文字書法也能夠帶來一些新的氣象。 ”(高森)
編輯:陳佳
關鍵詞:“宅”的精神 古文字 十一屆 學術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