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話·數據話·數據
報告顯示:2014多數城市宜居指數處中下水平
●城市規劃建設中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個體規劃建設也都以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最大化為準;政府又缺乏有力地、系統地規劃,導致城市化建設擁擠、零亂、不協調等問題凸顯。
●重建設輕管理、重硬件輕軟件、重面子輕里子、重眼前輕長遠、重經濟增長輕其它協調發展是目前我國城市管理的主要表現。
●高房價、低人均住宅面積已然成為城市宜居的突出制約因素。未來,在放開二孩生育和高撫養比的影響下,城市的住房需求還會增加,在城市建設用地有限的客觀條件下,“貴城”住不起、“鬼城”無人住的難題會一直伴隨著城市的宜居化建設。
中國地級以上城市宜居競爭力指數整體偏低
首先,地級以上城市宜居競爭力指數整體偏低,半數以上在全國均值以下。2014年中國宜居城市競爭力指數均值為0.435,集中分布在0.25-0.55的區間里,多數城市指數落在了0.6以下。在該年度289個城市中,有168個城市低于全國宜居競爭力指數均值以下,占比高達58.13%,只有一少部分城市指數超過了0.6,表明多數城市的宜居競爭力處于“中下”水平。
其次,合理的房價收入比是城市宜居的關鍵因素。房價收入比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從收入房價比和國內宜居城市指數的比較看,二者之間呈現出較強的正相關。一般來說,收入房價比越高,宜居競爭力也越強;房價較高的城市宜居指數也普遍偏低。這一規律又一次表明城市住房與收入已經成為衡量城市宜居的主要指標。我們認為,較為合理的收入房價比會對創業者和高端人才具有較大吸引力,進而讓城市發展活力四射。
再次,地級以上城市宜居競爭力整體格局呈固化態勢。從連續三年的宜居城市競爭力指數可以發現:除港澳地區外,宜居水平較高的城市集中在東南沿海、中部和環渤海地區,東北、西南、西北幾個區域相對落后,我國城市宜居水平的空間格局已經穩固下來。氣溫適宜度和空氣質量等先天生態環境優勢則意外成為宜居城市競爭力的最大優勢。
最后,排水管道密度與經濟水平及城市規模相關性不顯著。城市洪澇災害已經成為城市生活風險的重要策源地和影響城市宜居的和核心型難題。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有些城市地下管網密度較高,但這些城市并非是經濟水平很高的發達城市或者城市人口數量龐大的大城市;同理,不少發達城市的地下管網密度嚴重偏低,與其突出的經濟水平和人口規模不相稱。
城市發展中
“五重五輕”問題嚴重
第一,城市規劃建設“以己為本”現象突出。城市規劃建設中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個體規劃建設也都以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最大化為準;政府又缺乏有力地、系統地規劃,導致城市化建設擁擠、零亂、不協調等問題凸顯。現實中,城市道路流量設計的前瞻性、高樓大廈在特定區域的密集性、職住區域的過分分離等問題,在規劃階段都沒有很好地加以科學地預見和準確的測算。再加上投資時重視硬件設施和大型設施建設而忽視軟件設施和小型配套設施建設,使得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城市災害頻發。城市建設需要以全體市民為本,各區域各部門各環節配套協調,為市民提供最大化的便利。
第二,城市發展“五重五輕”問題嚴重。重建設輕管理、重硬件輕軟件、重面子輕里子、重眼前輕長遠、重經濟增長輕其它協調發展是目前我國城市管理的主要表現。從當前城市發展的實際看,城市建設往往偏向于地標性建筑和華麗外表,使得在城市內部交通疏導、人均綠地增加、大氣環境質量和保障性住房的重視程度仍然偏少。需要強調的是,政府對城市建設重視而對管理服務的輕視,使得現有社會公共服務投資所引致產生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可持續性較差。
第三,城市空間布局嚴重失衡。要素在突破了合理集聚的范疇后,過度集中成為城市不宜居的重要致因。在特定區域的大規模集中居住區和產業園區建設中,重視貨物運行和行車方便,輕視人員流動的便利,使得產城分離,每天大規模流動的人流和車流加劇了城市的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同時,傳統優勢區域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的優良品質,在公共服務不均衡的背景下加劇人口在老城區的集中,進一步降低市區的宜居品質。此外,城市建設行政化嚴重,中小城市投資不足,小城市與小城鎮功能不全,加大了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動規模,進而加劇了區域人口向中心城市的非均衡性過度集中。
第四,城市宜居難題破解進展緩慢。從宜居城市本身來看,住房相對“易居”、環境無霾化、交通暢通化、居住人文化等宜居品質是當前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的核心要求。但從實踐看,首先,加快推進住房由“居不易”向“易居化、逸居化”的轉變依然緩慢,房產已經成為居民生活的主要開支,同時也是導致居民幸福感、宜居感不高的主要原因;第二,城市對文脈保護與傳承不夠重視,人文宜居在現代宜居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沒有得到有效的重視;第三,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和優良城市比例依舊較低,霧霾、城市內澇等問題近年來有加重趨勢,宜居品質提升路程依然漫長。
高房價、低人均住宅面積制約城市宜居
未來宜居在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性將逐步上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鎮化和工業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由此帶來的“城市病”、社會不穩定因素日漸增多,居民對高質量城市居住環境的需求更加強烈。從國內城市的發展實際看,遵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可持續發展角度探討宜居城市的建設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宜居城市”近年來已經被很多城市樹為品牌,對城市宜居的整體認知未來將會不斷提升。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的背景下,城市宜居定然成為城市集聚人才、集聚創新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宜居環境逐漸變成高端人才和優質企業的首選。宜居對于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性將逐步上升。
部分城市宜居建設的“居不易”問題愈加突出。建設城市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居民能幸福地生活。宜居城市建設的首要關鍵在于市民具備在城市“居的起”和“居的住”的能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只有有效破解上述能力問題,才能真正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和高素質人口的集聚問題,才談得上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城市建設。從我國大中城市目前的居民居住狀況來看,高房價、低人均住宅面積已然成為城市宜居的突出制約因素。未來,在放開二孩生育和高撫養比的影響下,城市的住房需求還會增加,在城市建設用地有限的客觀條件下,“貴城”住不起、“鬼城”無人住的難題會一直伴隨著城市的宜居化建設。
將住有所適和行有所暢
作為宜居城市核心
1、 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需要
關注“人的需要”是宜居城市能否真正宜居的關鍵環節。將百姓的住有所適和行有所暢,作為宜居城市的核心內容,將民眾幸福感的提升作為城鄉建設的目標和出發點,將百姓生活的和諧安康和居有所安作為城市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將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作為民眾居住自然環境舒適怡人的重要內容。尤為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宜居城市間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從所在城市居民對住房、生活物質空間、生活品質這些關注的重點出發,將住房建設作為宜居城市建設的關鍵,多元構建住房保障,實現住有所居。
將人文關注和精神關愛作為市民宜居幸福的強大軟動力。要將社會關愛心和責任感的提升作為塑造城市文明的堅實基礎,給城市的發展注入的歷久彌新的人文情懷,也使得城市居民因此倍感住在城市是一種幸福和榮耀。提升居民在物質富裕基礎上的精神品位,讓居民在幫助別人中得到快樂得到滿足,形成一種社會各界互幫互助、發展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2、 加快新常態下城市發展的綠色化轉型
創新推進生態友好型的綠色化發展。堅持推進“零資源浪費政策”、“零尾氣排放戰略”和“城市蓄水戰略”,最大限度減少浪費和資源消耗。政府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以BRT、地鐵的重點發展和公共交通快捷、便利和舒適化的改造,確保公共交通的優先地位和主體地位,使得城市公共交通免于堵車和塞車的“恐懼”。政府積極實施“標記所有的水”戰略和海綿城市方略,大量建設濕地,利用其過濾廢水、蓄水和凈水功能解決公園澆灌等缺水難題。大力支持研發綠色技術的企業參與尾氣排放降低和節水蓄水設施興建,形成生態城市建設的可持續機制。
重點推進環境優質生態健康。將綠色發展低碳增長作為城市宜居品牌建設的主手段。堅持“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城市發展理念,推進河流綜合整治,加強污染監控以及污水、垃圾處理的治污建設,實現重點污染源實時在線監控和垃圾的高水平資源化無害化處理。以生態保護區建設為重點推進城市綠化建設,以環保項目、科技項目建設為抓手,推進城市清潔建設和節能減排。
3、 推進城市緊湊型發展
創新規劃理念,優化城市內部功能布局。緊湊型城市是城市集約發展的重要體現。只有城市通過緊湊型布局實現了人口、產業的集聚發展,傳統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問題才不會出現。從這一認識出發,宜居城市建設要明確提出要支持社區容納中高密度居住區,形成中高密度的城市居住單元,以降低居民就業和居住的通勤長度和通勤時間,使得既有公交系統和商業、學校、醫院等社區服務設施可以高效利用,既降低了成本,又實現了城市的低碳發展和組團發展。
創新交通體系,改進通勤效率。在緊湊型城市內部,鼓勵步行、自行車、公交系統,而限制私人汽車的發展,進一步縮短城市可拓展的空間半徑,形成更為緊湊的城市格局。合理調整城市功能空間規劃,減少市民工作與生活空間的過度隔離,在嚴重擁堵的特大型城市及中心城市規劃建設若干副中心,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政府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以BRT、地鐵的重點發展和公共交通快捷、便利的改造,適度降低公共交通出行成本、增強公共交通使用的舒適性,確保公共交通的優先地位和主體地位,使得城市公共交通免于堵車和塞車的“恐懼”。此外,適度限制私家汽車使用頻率和范圍,降低交通總流量。
4、 堅持依法推進,注重制度保障
堅持“多規合一”支撐宜居建設。堅持“環境宜居與歐美先進國家相媲美”作為奮斗目標,全方位推動宜居城鄉建設。對標國際國內宜居標桿城市,通過在“規劃先行”上的“領悟高端思維,接受科學熏陶”以及總體性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規劃的多規合一,一方面構筑宜居城市建設的持續“外腦”支持和國際一流的智庫,另一方面推動先進經驗、創新探索的率先落地。
依法推進制度保障宜居城市建設。從立法到監督、從政府到企業、從技術支撐到財政扶持,制度保障始終是推進宜居建設的重要保障。要通過法律法規則剛性約束確立城市產業布局、污染治理和排放、旅游發展及岸線保護等方面的機制保障,要通過系列綱領性文件,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目標、工作重點、重點工程及職責分工、實施進度和監督考核等內容加以明確,生態綠化、生態環保、生態修復等綠色GDP指標被納入干部政績考核體系。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宜居城市 房價 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