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很黨派 很黨派
民革黨員馮鞏:甘于奉獻的人民的藝術家
在藝術上獲得成功的同時,馮鞏始終不忘自己是人民的藝術家,甘于奉獻。他曾說,“只要人民需要,我隨叫隨到”。從1984年至今,他參加全國青聯及中央電視臺“心連心”慰問團演出近兩百場,受到了老少邊窮地區觀眾的歡迎。面對雨雪冰凍災害,赴廣西資源,為災區人民送溫暖;“5·12”特大地震災害發生時,與災區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率中宣部第一個演出團在第一時間趕赴地震重災區演出9場;當青海玉樹發生地震災害、甘肅舟曲發生泥石流災害時,他也積極參與捐款演出,在幾次賑災演出中,共捐款20多萬元;1997年為河北省河間市捐助20萬元,修建希望小學;連續十幾年春節參加為首都幾十所院校的留守大學生演出,并與同學們一起過春節;連續多年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為藏族同胞送溫暖,把黨中央對藏族同胞的問候帶到基層。
作為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在他的帶領下,藝術團堅持走基層、轉作風,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深入農村、社區、工廠,積極開展“美麗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系列演出,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構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基層人民文化需求作出了新的貢獻。2014年初延安革命紀念館一曲《我的中國夢》響起,提前拉開了藝術團“雙扎”活動的序幕。一年來,藝術團公益演出140多場,北到海拉爾,南到革命老區福建將樂,西到新疆伊寧,東到新四軍根據地江蘇南通,足跡遍布18個省市自治區,72個市縣,直接受眾30余萬人。
許多演出都由馮鞏親自帶團,他自己也登臺演出。馮鞏表示,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創作出接地氣、有溫度、真正反映人民群眾喜怒哀樂和美好期待的優秀作品,我們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人民抒情,為時代放歌。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到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走基層、送文藝,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基層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作出應有的貢獻。
馮鞏對藝術的愛、對同志的愛不僅表現在對家人、朋友和熟人身上,更可貴的是他的愛心已經升華成一種公益精神,不計得失地奉獻給了整個社會。諸如此類的事,馮鞏卻從不張揚。馮鞏說:“我不能利用社會給我的名譽地位去獲取個人名利,而要把我的藝術實實在在地回報社會、奉獻人民。”
他還積極投身青聯工作和青年事業,與全國青聯的專職干部們緊密團結,開展了許多有聲有色的活動。中直機關“十杰”青年的評選,“頤中青年獎勵基金”、“金芙蓉青年獎勵基金”的設立,“金芙蓉青年獎勵基金”,“天天一小時跨世紀青年讀書計劃”的實施,“百名優秀青年干部、優秀青年專業技術工作者、優秀青年崗位技術能手”的表彰……這些活動無一不是在馮鞏的參與、組織下開展起來的,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社會聲望與號召力,四處奔走,勤奮工作。
關注弱勢群體的政協委員
馮鞏作為全國政協常委,始終認真履行參政議政職能。這些年,他一直在關注農民工的生存狀況和權益保障工作,連續四年圍繞此主題開展調研,并提出和參與多個提案,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或被采納。
2011年,馮鞏先后走訪了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團中央權益部,作了大量調研,撰寫了《進一步維護農民工文化權益的提案》。提出將農民工文化服務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機制;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文化服務產品供給機制;建立穩定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投入保障機制。這一提案得到全國政協的高度重視,并于2011年8月26日,在全國政協提案交辦會上作了的大會發言,引起了較大反響。
2012年,馮鞏提交了《關于重視和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婚戀問題的提案》。他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的戀愛婚姻,關系到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對社會的感受,是影響他們穩定工作、幸福生活的重大問題,也是關系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需要在推進社會管理和不斷改善民生中予以重視和解決,以改善他們的婚戀狀況,增加他們的幸福感。
2013年,馮鞏前往畢節市圍繞農民工在小城市就業的情況展開調研,形成了《關于吸引農民工在小城鎮就地就業的提案》。他提出要合理規劃城鎮人口規模和產業規模,發展特色經濟;結合區域產業特點發展職業教育,把就業服務功能延伸到社區;建立扶持農村青年創業的政策支持體系;完善公共服務、提供同等的市民待遇。馮鞏表示,“這些建議就是為了讓農民工能夠從‘南飛的孔雀’回鄉就近變‘鳳凰’,人社部也對此給了嚴謹認真的回復”。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馮鞏 民革黨員 藝術家 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