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挺立在青春追夢的潮頭——“80后”基層黨員干部風采錄
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題:挺立在青春追夢的潮頭——“80后”基層黨員干部風采錄
新華社記者廖翊、雙瑞
像一粒粒種子,像一棵棵小苗,他們播種在這片土地上;帶著青澀和稚嫩,更帶著清新和朝氣,抽芽、破土、成長。
“80后”黨員干部,越來越多地出現于中國城鄉,以其“有激情”“敢創新”“能擔當”的精神特質,以“于無聲處見作為”的務實追求走向社會、起航人生,給黨員干部隊伍注入時代新風,日益受到公眾關注。
背負使命的青春之歌,因融入時代交響而動人!
奉獻,因為情懷
王姝今年28歲,2011年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畢業后到深圳工作。看完電影《第一書記》后,她作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擇。
“優秀基層干部沈浩一心為民,選派到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擔任第一書記期間,村民兩度集體摁手印將他留住,讓我感動落淚。我想,自己也應該為農村發展做點貢獻。”
2012年9月,王姝揮別深圳,來到贛南,在江西興國縣埠頭鄉楓林村任書記助理。她學講客家話,走家串戶拉家常,幫助村民做家務、干農活;買了輛電動車,騎行在鄉野山間,摸情況,聽建議,解民憂……
由于楓林村外出打工者多,留下大量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她協助建起了居家養老服務站,發動志愿者上門為空巢老人送服務;組織留守婦女成立互助小組,倡導她們互幫互助;犧牲休息時間,每周六到留守兒童視頻室值班……
細致、貼心的服務深得人心,并獲得群眾信任。而今,她擔任楓林村第一書記。
“王姝是楓林村自家的妹子!”村民們贊道。王姝說,這讓她感到幸福。
爬陡坡、過溜索、睡山洞……這是傈僳族兒子張曉東在西南邊陲留下的身影。
26歲那年,張曉東放棄云南福貢縣財政局的工作,自愿申請到怒江大峽谷里的馬吉鄉馬吉米村任新農村指導員。
張曉東的父親是孤兒,50多年前流浪到馬吉米村,由于村民的收留活了下來。“我對這片土地充滿感恩的情懷。”張曉東說。
由于惡劣的自然環境,2010年,馬吉米村村民人均現金收入不足600元。為改變窮困面貌,張曉東一干就是5年,最終帶領村民走上了養蜂蜜、種草果等特色種植養殖的道路,僅草果一項,2014年就為馬吉米村增收200多萬元。
“即使是條微不足道的小溪,我也會竭盡全力,滋潤流淌這片土地。”張曉東這樣詮釋自己的付出。
在遙遠的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蔡程程的名字則像“鄰家女兒”一樣為人熟知。這個29歲的東北姑娘、清華大學碩士生,扎根大西北已經4年,現在是民勤縣委副書記。
初到民勤,縣里把農業農村事務分給蔡程程。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她,連農作物的品種都分不清,能不能管好?能不能和農民兄弟“打成一片”?
“我年輕,只要肯跑愿學,一定能補上貼近農民這一課。”蔡程程一上崗,馬不停蹄地跑遍全縣18個鄉鎮,白天下鄉調研處理工作,晚上加緊熟悉鄉鎮材料;為了解最真實的情況,她一次次走進老鄉家拉家常……
“當初,我是帶著改變大西北面貌的信念來到這里的,希望自己能真正‘貼’近這片土地。”蔡程程說。
和蔡程程一樣在城市長大的羅雅文,大學畢業后來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小高鎮,當起了大學生村官。
為了讓當地煙農學會科學種煙,小羅每天蹲在田地里拉線,每一株煙苗都按照嚴格的間距種好。到了收煙的季節,她每天坐在煙農家門外,幫忙分級……當“村官”第一年,她被曬得黝黑,看著留在城市里的同學發來的照片——穿著裙子,踩著高跟鞋,小羅卻說,腳踩泥土,貼近農民,比擁有美麗的外表更有意義。
一到種煙的季節,煙農們白天一身泥,晚上別說洗澡,喝水都困難,羅雅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四處打聽縣上的項目,終于爭取到農村飲水配套工程。看著自來水汩汩地從管道里流出,鄉親們笑得合不攏嘴。 2014年,羅雅文考上了公務員,可她依然選擇了小高鎮。她說,自己待在這里一天,就要把自己當成這里的一分子,一年年陪著老百姓,看櫻桃熟了,草莓紅了,板栗落了,玉米抽穗了,煙葉黃了……“人生應當如這些水果莊稼一樣,經歷風雨,流汗的青春才有意義。”她說。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青春追夢 80后 基層黨員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