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圖說 圖說
探訪中國最窮困人口 一群孩子,一聲嘆息
大涼山,一個貧困樣本
推開一扇破舊的木門,記者讓眼睛適應一會兒,才逐漸看清了屋內情形:屋子分成兩半,左側是牛圈,雜草上散落著牛糞,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刺鼻的味道。右側是人住的地方,借著手機光亮才能看到床鋪——一塊木板搭在4摞磚頭上。屋中央,地面擺了3塊磚,上頭架鍋,底下燒柴,這就是爐灶。沒有一張桌子,連個板凳都沒見到。土墻被多年的炊煙熏得一片漆黑。
這,就是四川省大涼山區美姑縣拉木阿覺鄉馬依村村民爾日書進的家。
鍋里煮了些土豆,便是他一家5口的午餐,有的土豆已經發了芽。對他們來說,吃米飯和肉是一件奢侈的事。大米每10天逢集時才能吃到;肉一年最多吃3次,分別是彝族過年、漢族春節及彝族火把節。
45歲的爾日書進左眼失明了。睜眼時,只見紅紅的一片。
三年前,他發現眼睛有問題,卻沒錢去縣醫院看。有新農合可以報銷醫藥費,但要個人先墊資才能報賬,他墊不起。看病還要路費、生活費,對他來說這是一筆大開銷。他就一直拖著,直到無法醫治。
墻上有兩張獎給“優秀少先隊員”的桔色獎狀,獲獎者是爾日書進14歲的大兒子。他家老二、老三都到了學齡,卻沒有上學,一臉懵懂地望著記者……
爾日書進的生活,是大涼山區貧困現狀的一個縮影。
多年來,扶貧工程一直在這片6萬平方公里的高寒山區艱難推進。一些人利用政府的小額貸款、技能培訓,開始跑運輸、種花椒、搞養殖,或是外出打工,慢慢賺了錢。還有近50萬人從危房搬進了四川省重點民生工程“彝家新寨”。
然而,在總人口近500萬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綿延千百年的貧窮根深蒂固。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探訪中國最窮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