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政策暖風頻吹 資本搶灘體育產業
體育產權線上交易一方面為體育賽事產品和社會力量、資金提供了紐帶。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交易所公開平臺,打通的不僅是賽事與資本的融合,更是體育產業資源公開交易的開端,以及產權明晰、要素市場有序流通的新起點。
隨著國家對體育產業扶持力度加大,體育產權市場的發展也迎來契機。
近日,本報記者從北京產權交易所獲悉,北交所下屬體育產業資源交易平臺正在征集2015年體育產業資源交易項目和投資合作意向。
根據北交所發布的公告,此次體育產業資源交易項目征集領域包括體育企業資產股權轉讓項目、體育企事業單位資產處置及出租項目、體育企業股權和債權融資項目、體育產業無形資產交易項目(如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以及賽事舉辦及運營權、賽事轉播權、運動員轉會權等)、體育產業相關的創意、創新、創業項目展示及交易、體育產業資源招商項目、體育產品設計開發、咨詢服務等采購類項目、體育衍生品、收藏品等其他具備公開交易條件的交易項目。
北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體育產業投資征集對象包括企業品牌推廣、股權投資、債權投資、融資租賃、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各類投資者。而在不久前,北交所剛剛發布國家體育總局游泳中心兩個項目和2015斯諾克世界杯、2015中國乒乓球俱樂部聯賽等招商項目。
“體育產權線上交易一方面為體育賽事產品和社會力量、資金提供了紐帶。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交易所公開平臺,打通的不僅是賽事與資本的融合,更是體育產業資源公開交易的開端,以及產權明晰、要素市場有序流通的新起點。”北交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產權交易所搶灘體育產權市場
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運作,尤其是在各行各業都被互聯網顛覆的當下,金融資本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體育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一種,其運營和發展,同樣離不開資本和市場。
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了體育產業“發揮市場作用,優化市場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簡政放權”的改革方向,明確提出要“研究建立體育產業資源交易平臺,創新市場運行機制,推進賽事舉辦權、賽事轉播權、運動員轉會權、無形資產開發等具備交易條件的資源公平、公正、公開流轉”。
同時,《意見》提出,到2025年要實現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而目前官方給出的數據僅9000多億元,要達到2025年超過5萬億元規模,則年均增速要接近20%,這給行業發展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
此后,包括北交所、上海聯交所等在內的各大產權交易所對體育產權交易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2014年12月18日,體育產業資源交易平臺在北交所正式啟動,該平臺由北交所與北京華奧星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發起建立。而由國家體育總局、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等單位共同發起的上海國家體育產權交易中心也于今年1月在上海聯交所體育產權板塊投入試運行,實現了體育產權及體育科研成果的在線交易。
除了北交所和上海聯交所之外,上海文交所、北京中奧盛世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上海奉賢南橋新城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在2014年12月23日聯合成立了上海文交所體育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該中心依托上海文交所的信息公開發布渠道,以體育領域內的企業、科研機構、科技中介、體育組織等為主要服務對象,將加大各類體育用品電子交易、體育文化產權、體育品牌及無形資產、體育文化產權等交易服務,以及體育文化金融服務、體育產業投融資管理運營、體育文化金融產品設計開發等。體育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成立當天即迎來“開門紅”,中奧公司與阿森納足球俱樂部、一級方程式賽車錦標賽(F1)、國家體育場以及南江體育旅游及文化養生國家級基地簽訂了4份戰略合作協議。
招商證券近期的一份研報顯示,2015年將是體育行業發生重大變革的關鍵一年,已由政策預期階段快速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賽事資源及權益走向流動,社會民營機構參與積極性大幅提高,足籃排、冬季項目等成長性賽事也將迸發活力,環境改觀為打造貫通產業價值鏈的專業體育龍頭公司培育了溫暖土壤。
“國家支持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推動大眾健身。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放寬賽事轉播權限制、最大限度為企業松綁等政策,都將給體育產權市場的發展提供支撐。”上述北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體育產權市場已初具規模,交易量和交易品種在逐漸豐富,交易方式也在不斷創新。體育產權交易平臺將分散的產權交易更加集中,從而提高了交易規模和交易效率,這也讓交易更加公平,更容易監督。同時,體育產權豐富了產權交易的內容,體育產權市場的繁榮也將助推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
資本與體育產業的聯姻
事實上,盡管我國的體育運動發展迅猛,已躋身體育大國之列,但體育產業發展緩慢,體育產業與資本的對接很薄弱。
中國體育產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在中國體育產業產值將近3600億元的產值中,76%依然是體育用品。
在我國數千家上市公司中,主要的體育概念股約有15家,最早的上市公司就是中體產業。中體產業市值約200億元,但其主營業務卻是房地產,占營業總收入的45.92%,真正與體育產業相關的賽事管理及運營、彩票、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等業務,在營業總收入中還不到一半。另外一類上市公司,像安踏、匹克和李寧等,主要是體育服裝用品制造企業,而真正的賽事運營、賽事管理以及體育場館運營等上市體育經紀公司還沒有。在體育媒體方面,無論是傳統媒體、新媒體還是網絡媒體,都沒有上市公司。
信中利資本集團董事長汪潮涌近日表示,從體育與資本融合的角度來講,體育產業和資本的對接非常薄弱。除資本市場以外,體育產業和創投資本、股權資本、銀行的信用信貸對接也是非常薄弱。正是資本對接的缺位,使得體育產業的發展無論是規模、營銷的收入和利潤的體量上,還是體育公司的價值上,都受到了不利影響。
而自去年10月國家對體育產業作出未來5年規模要達5萬億元的布局之后,以及行業本身成熟度的增加,以創投機構和一些上市公司為代表的社會資本,已經開始向體育產業大規模進軍。
對此,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總經理魏鳳春認為,與國外相比,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空間巨大。中國目前的體育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僅0.6%,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體育產業鏈很長,從體育的賽事、媒體,到體育場館的建設,再到體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在整條體育產業鏈上,體育產業都可以通過其高聯動性,帶動餐飲、汽車、旅游等其他行業共同發展。
東興證券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雖然體育產業的改革利好政策并未出盡,體育行業大發展的大勢絲毫不容置疑,隨著市場上體育基金的相繼建立,市場參與者也開始了新布局和新拓展,資本的踴躍參與將促進體育產業的大跨步發展。
編輯:羅韋
關鍵詞:體育 產業 交易 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