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畫里有話 畫里有話
《大變局之夢回甲午》在京首映獲好評
兩世情緣話甲午 國富強軍中國夢
一塊龍佩,記載著兩世的愛情;兩個甲子,激發著五代中國人的強國之夢。在紀念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的特殊日子里,相關影視作品不少,但《夢回甲午》的編劇獨辟蹊徑,與眾不同,特色顯明,撥開歷史濃霧,講述了兩世纏綿凄美的愛情故事。國家和個人、民族與家庭,就這樣緊密結合在一起。
一位來自蒙古科爾沁草原的格格云娜,成吉思汗嫡裔策凌的后人,高貴美麗,大膽潑辣,青春靚麗,騎著棗紅馬,飄逸著少女特有的靈氣,風華絕代。在前往京西千年古剎潭柘寺的途中,巧遇一位騎著白馬、英氣逼人的少年貝勒溥遠。溥遠留學歸來,開明大膽,朝氣蓬發,高貴而又備受尊崇。兩人一見傾心,策馬同行,玉蘭盛開,清香飄蕩,在寧靜而又古樸的西山圣地,花前柳下,互贈信物,私定終身,海誓山盟。但是,這份蒼狼白鹿般唯美至極而又驚世駭俗的愛情,卻發生在120年前那場“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時:晚清政府貪污盛行,改革乏術,而東瀛日本則虎視眈眈,大清帝國早已是大雨欲來風滿樓。
新婚不久,溥遠就奔赴千里之外的甲午戰場,一去不復返,留下云娜孤兒寡母,亂世飄零,東望大海,無聲哽咽,淚流滿面。在與日本甲午海戰中,中國一敗涂地。國家如此,愛情也只得以悲痛凄苦的結局落幕,徒留愛人老去,讓人扼腕嘆息。
命運的車輪并不會因此停留。轉過了兩個甲子,又到了2014年甲午年。九月,一位年輕的女孩江海心,受祖母的教導和影響,來到遼寧丹東大鹿島,面對碧海藍天,支起畫板。白色的海鷗在天空盤旋,輕盈如風雪,迅捷如精靈;海風陣陣,海潮涌來,泛起一簇簇白色的浪花,層層疊疊,前仆后繼。良時美景,掩蓋不了一百二十年前曾飽受的苦難;細沙白浪,訴說著那場慘烈的黃海大戰。就在這片大海之上,北洋水師將士們義無反顧奮勇犧牲,用一條條鮮活的生命譜寫出一曲慷慨悲歌!這片北方的海,是中國先烈們用生命和鮮血浸泡了兩個甲子的海,是血性而不屈的海,是堅韌而偉岸的海,是記載著中華民族屈辱而英雄的海。海心用自己的畫筆,勾勒出了一百二十年前甲午風雨飄搖的家國夢,也畫出了今天海上新絲路時代劈波斬浪的強軍夢。
一百二十年前,云娜贈給溥遠的龍佩,在其后兩個甲子又重新面世,點燃了現代兩個青年人的愛情。青年畫家江海心偶見龍佩,喚起了一百二十年前的回憶,揭開了甲午海戰后溥遠失蹤之謎。雖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溥遠卻在海戰中幸存下來,因奮勇殺敵,被朝廷授予“巴圖魯”稱號。他知恥奮勇,嚴厲斥責腐朽無能的守舊大臣內斗不擇手段,外斗貪生怕死,提出要改革政府、訓練新軍、富國強軍的主張,由此激怒了守舊勢力,被刺客暗殺于東海之濱。一家姓葉的漁民埋葬了溥遠的尸體,留下了這個記載著國恨家仇的龍佩。葉家以祖先的規矩,年年祭拜。這位大清晚期的巴圖魯,憑一己之力沒有改變大局,但他卻用生命踐行了拿破侖的名言:人生的光榮,不在于永不言敗,而在于能夠屢仆屢起!
這是一個民族最寶貴的血性,也是一個軍人最需要的血性!
今逢甲午,外患猶存。當年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被日軍打撈起來之后,建造了一個“定遠館”,宣示日軍戰功。用鐵甲做的大門上,還有一個當年海戰中被炮彈擊中的大洞,在異國他鄉訴說著那段恥辱的歲月。回望甲午,就是為了更好地鏡鑒甲午;反思甲午,就是為了更好地走出甲午,把昨天的教訓變成今天的斗志,把全國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強國興軍上來。
漁船上,江海心與白發蒼蒼的奶奶一同撒下花瓣,花瓣如雨,在湛藍色的海面上起伏,如同一條花路,交相輝映著京華城內百花深處胡同口的四月槐花,劉公島山麓的五月杏花,科爾沁草原八月的格桑花……片片花語,構成藝術長廊,穿越百年時空,連接此生與彼世。
影片中,著名青年演員趙育瑩惟妙惟肖的演出,展示的不僅僅是亂世佳人的愛情,通過《夢回甲午》更是讓我們又回到了那個雄烈悲壯的年代……
勿忘國恥,知恥而后勇。甲午殤思的夢,就是強國強軍的夢。視野決定命運,一個人站點的高低決定了他的思想高度。謀略決定格局,一個軍人必須有勇有謀具有敢于亮劍的魄力。《夢回甲午》讓中華兒女強烈地感受到,一百二十年過去了,傷口雖然愈合,但傷痕猶在。中華民族的強盛之夢,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斗終生;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牢記祖先承受的苦難,不斷地追尋中華民族偉大的氣節和精神,不懈地完善與努力,方能完成建設一個偉大中國的歷史使命,圓國富強軍的中國夢!
(梓涵 富海)
編輯:曾珂
關鍵詞:影片大變局之夢回甲午 夢回甲午 甲午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