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讓“小人物”的文藝夢開花
原標題:“小人物”的文藝夢讓中國故事更精彩
如果我們要實現全方位的“出精品、出人才”,就不能忽略文藝工作領域那些燦若繁星的“小人物”,他們的文藝夢同樣值得我們呵護
或許是由于旗幟性人物的光芒太耀眼,每當人們說起“文藝工作者”時,常常會將視野局限于一個比較明確但略顯狹窄的范圍內——似乎只有那些家喻戶曉的名家大腕,才有資格被稱為“文藝工作者”。這種理解,既是對“文藝工作者”這個詞的窄化,又是對文藝陣線上眾多普通的“精神糧食生產者”的不尊重。
在任何一個領域,那些領軍人物都起著“常為士卒先”的先鋒作用,也最容易被人們關注。在文藝工作領域,文壇巨擘、畫苑冠冕、曲藝名角們,寫就鴻篇巨制,繪制丹青妙筆,演繹人生悲歡,他們記錄著跌宕起伏的時代變遷,傳達著溫潤心靈的昂揚態度。他們中的很多人位高顯赫、榮譽加身,確實是文藝工作領域的主力和旗艦。然而,如果我們要實現全方位的“出精品、出人才”,就不能忽略文藝工作領域那些燦若繁星的“小人物”,他們的文藝夢同樣值得我們呵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追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我們會發現,很多如今耳熟能詳的知名作家都是從“小人物”成長而來的。《小二黑結婚》的作者趙樹理,引領了“山藥蛋派”的質樸風趣;《白洋淀紀事》的作者孫犁,垂范了“荷花淀派”的清新樸素;《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作者周克芹,則刻畫了南方農村的巨大變遷……他們都曾是出身于農村的“小人物”。如果忽視了他們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背景,我們難以全面了解他們的奮斗歷程。
現如今,“小人物”在文藝領域的力量總體比較薄弱,但也有一些積極跡象。以文壇為例,河南靈寶市蘇村鄉福地村的石淑芳,出版了《山女的世界下著雨》(1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湖北鐘祥市石牌鎮橫店村“腦癱詩人”余秀華,“從不去想詩歌能給她帶來什么”,卻憑借詩歌火遍了中國;寧夏西吉“鄉村深山溝里的孩子”馬金蓮,不僅憑借《馬蘭花開》獲第十三屆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引起文學界普遍關注,最近還登上了《北京文學》的封面……這些孱弱的農村女子,以“小人物”自居,但卻從不忘初心。石淑芳說她只想成為一個“有文化受尊重的知識女性”,馬金蓮也一直認為寫作“無關名聲,無關功利,就是因為‘私愛’”。從這些“小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淳厚素潔、令人動容的文藝夢,值得我們肅然起敬。
呵護“小人物”的文藝夢,鼓勵和扶持群眾中涌現出的各類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創造條件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發揮作用,也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應有之義。近年來,中央多次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做出重要部署。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更讓文化體制改革基本工作格局輪廓日益分明。呵護“小人物”的文藝夢,正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等改革重點任務所蘊含的重要內容。
令人欣慰的是,與那些文藝名家相比,熱愛文藝、懷有夢想的“小人物”不在少數。調查顯示,中國現有2億多農民工,其中2000萬人熱愛寫作;據媒體報道,湖北鐘祥有市級以上作協會員400多人,省級以上會員40多人,其中出身農民和工人的作家超過2/3。“聚沙成塔,積水成淵”,由此觀之,如果有關方面能夠善于發現并呵護培育“小人物”的文藝夢,中國的文藝工作將大有可為。
不能回避的是,與那些名家相比,甚至與已經成為輿論熱點的余秀華們相比,如果想把蟄伏的夢想變成現實,多數“小人物”還面臨諸多待解難題——維持生計的壓力、親友鄉親的不解、自我提升的坎坷等。成名或許需要機緣,但呵護不應只靠運氣。如果要將“小人物”培育成人才,建設成隊伍,推動更多的優秀文化產品涌現,需要多方發力、多點開花,為“小人物”鋪設更健全的成長路徑,為“小人物”搭建更寬廣的表演舞臺,為“小人物”開創更完善的推廣渠道。
文藝繁榮的百家園里,需要有一批名流巨子,也需要有一批“等閑人物”。那些才秀人微的“小人物”,力量看似細柔,實則磅礴。在他們身上,有一份自發真實的夢想在激蕩,在等待。這份夢想,于小而言,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渴求;于中而言,是培育名苑異卉的最佳土壤;于大而言,也是全民族文化創造力迸發的寫照。細心呵護,點點燭火也能升華蛻變成火炬,丑小鴨也能變成白天鵝。我們期待,更多的“小人物”能夠錘煉成為“火炬”,講述更加精彩的“中國故事”。
編輯:水靈
關鍵詞:小人物 文藝夢 石淑芳 余秀華 馬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