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劉月寧:
真正的喜愛就是我的信念
1977年,12歲的我,懷揣著對音樂的夢想,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揚琴專業。1987年,我又以“全優三好”的成績留校任教至今,始終沒有離開過揚琴演奏、教學與研究一線。
曾經不止一位朋友問過我,為何對這一行如此執著?確實,當年與我一起入學的同專業的三個同學,后來就剩下我一個了,但是我就是這樣一類人,一旦喜歡上一件事,就會懷著強烈的使命與責任感堅持去做,希望把這件事做得盡善盡美,而且我確實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并享受到快樂。這些年來,我獲得了國內外揚琴演奏及專業藝術教育領域的各種獎項,但是追問我內心的感受,其實獲獎并不是讓我留下來的理由,最大的緣由還是我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獲獎我也做,沒有獲獎同樣很快樂。而能夠找到讓我愿意付出一生的光陰全力去做的事,要感謝我的父母和師長。
我的父母都是上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音樂不僅是他們的愛好,還是快樂的源泉。記憶中,作為兒科專家的母親即便是給我唱催眠曲,也唱得很好聽。上小學時,家里添置了一臺小鳳凰琴,那以后的一段晚飯的時光,一家人其樂融融,我對音樂的美好愿想就萌發在這時。我9歲時,父母發現鳳凰琴太小,容不下更多變化美妙的樂曲,滿足不了我對音樂日益加深的愛好,決定讓我學習揚琴。10歲半時,由于啟蒙老師突發工傷事件,當時家住洛陽的我,被推薦到鄭州,跟隨河南省歌舞團著名揚琴演奏家桂習禮老師學習。
在參加中央音樂學院考試時,老師給我的評語是:手腕松弛,樂感好、演奏富有爆發力、表現力和強烈的感染力。能達到這樣的水準,我至今特別感謝桂老師。在跟隨桂老師苦練一段基本功后,他開始著力培養我的樂感。“如果演奏者不能深刻理解一首樂曲的主題和內在情感,并把它表現出來,即使基本功和技巧十分熟練,她的演奏也不能稱為音樂的。”桂老師的這句話至今讓我受用,讓我有幸走了一條符合音樂教育本質的路。我還記得1976年的一個夏日,老師把我帶到文化館,他從那里借了一臺錄音機,讓我先演奏,他給我錄音,然后一邊放錄音聽,一邊指出毛病。“輕……再輕,加重……強力度敲擊……”桂老師把他對音樂熾熱的愛,潤物無聲地傳達給了我。
2004年,我作為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第一位教育部公派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的訪問學者,在那里研修一年。匈牙利是一個音樂教育大國,在李斯特音樂學院研習期間,讓我切身體會到正確的音樂教育方式帶給人們的快樂。老師們在教學方式上擁有更深入的寬泛性,與中國長久形成的強調技術教育的音樂教育傳統有著明顯的不同。匈牙利的音樂教育少了一些功利性,對技術的強調不偏激,而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音樂的本質應該是快樂和美好的,在回國后,我努力要把這樣的理念帶給我的學生,傳遞給更多中國的青少年。現在,在我的課堂上,我把“文化”作為一個核心名詞。我很注重引導學生將音樂放到歷史中去理解、找到連帶性,嘗試從純技藝的經驗積累上升到文化觀念、生活領悟力的高度。
“音樂能夠最有力地喚起人類共同的智慧。”這是時任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院長鮑道·安德拉什博士出席我在該校學習期間舉辦的專場音樂會上送給我的一句話。在一位住在烏克蘭深山小鎮上的中年女士,曾在聽完我的音樂會后,走上舞臺,流著眼淚緊握我的手,久久不肯松開。音樂沒有國界,音樂是拉近人與人情感溝通的心靈橋梁。
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有更多的老師認同并能夠踐行匈牙利音樂教育家佐爾丹·柯達伊的教育理念。他說: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作為老師,我們只要教給學生基本的演奏原理和技巧就好,而更多的精力要花在點撥學生找到感受和體驗音樂所傳達出的美感和心靈共鳴的切口。以我從小學習音樂藝術的體會,喜愛和分享是至關重要的。
【委員名片】
劉月寧,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音樂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中國民管學會揚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國際揚琴協會理事,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九三學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本報記者修菁采訪整理)
編輯:付裕
關鍵詞:音樂 老師 揚琴 教育 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