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新清明上河圖作者:以推動社會進步的態度介入現實
今日,一副25米長的“新清明上河圖”經媒體報道后在網絡上走紅。作品中,“我爸是李剛”、“城管打人”、“征爹求包養”等以社會新聞事件為原型的劇情取代了清明上河圖原畫中的北宋市井風光,在引發廣泛關注的同時也受到爭議。
今日中午,創作者戴翔接受新京報記者的采訪,講述了他對“新清明上河圖”的創作與思考。
“這個創作是致敬清明上河圖”
新京報:這幅“新清明上河圖”的創意來源于哪兒?
戴翔:這個還是延續我一貫的風格,是根據我關注的話題來做的。我大學的時候學過國畫,對這幅畫也有過臨摹。最重要的是,這幅作品和我的作品能夠有一個很好的結合。
新京報:你主要關注哪些東西?
戴翔:社會、現實、人。
新京報:為什么選擇清明上河圖來進行改編?
戴翔:我剛開始是想把我所關注的社會熱點話題展現出來,然后發現清明上河圖有很多市井百態的生活,是一個很好的敘述故事的圖景框架。而且這幅畫本身也很有價值,我對這幅畫很欣賞。
新京報:會有借助清明上河圖來進行傳播的考慮嗎?
戴翔:我是先從創作需求來出發,這是嚴肅的藝術創作。而且這個創作也算是致敬清明上河圖這幅畫。
“我扮演了90多個角色”
新京報:作品上的劇情是怎么選出來的?
戴翔:首先是看題材,這些題材里有很多是我們經歷過的。有些可能是我直接經歷的,有些可能是我間接經歷的,不管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是我們經歷的一部分。有了這些經驗之后,我就想拍這些東西。其中部分照片的背景是新聞照片的原型,通過這些原型進行擺拍。我也參與其中,扮演了90多個角色,有警察、小偷、乞丐等。
新京報:創作這幅作品耗時多久?
戴翔:今年6月份完成的,前前后后大概有兩年半,這次是首次展出。我是在2011年底做了幾個方案,當時跟攝影批評家鮑昆有一個交流,他也很支持我。
新京報:這幅作品運用了什么樣的攝影手法?
戴翔:數字化的手段,擺拍。因為不擺拍不能完成,很多人物需要去演繹。在攝影棚里安排好一個場景,展現社會現實,基本上就是這樣。
新京報:作品中共有多少個人物?
戴翔:900多個人物造型。總共有100多個模特來扮演,有很多都是我的同事、朋友。
新京報:這幅作品花費多大?主要用在哪些方面?
戴翔:不算時間成本的話,賬面上的消耗是8萬多塊錢。主要是外景拍攝、道具制作的經費等,也有一些人力成本,畢竟有很多人。
新京報:外景拍攝都去了哪些地方?是特定的場景嗎?
戴翔:也不是特定的場景,就是去各種地方采集需要的素材。去了河南、山西、長春等地。
有批判也有反思
新京報:有人認為這是在抨擊社會。
戴翔:一個作品出來后,不同的人肯定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其實很正常,應該給人們多面解讀的空間。我個人感覺與其說是諷刺社會,倒不如說是以推動社會進步的態度來介入現實的一種手段。作品里肯定有批判性的因素,但是也提出了反思性的東西,希望對社會的良性進步有一些參與。
新京報:你被稱為中國當代“觀念攝影”的代表人物之一,這算是一次新的探索嗎?
戴翔:簡單來說,就是以攝影為媒介來創作。和上個系列的作品相比,有變化也有延續。變化的是工程和規模要復雜得多、龐大得多。不變的是關注社會、現實和人。
新京報:現在這個作品在網上很火,這個在你意料之內嗎?
戴翔:真沒想到。當時就是想進行一個藝術創作。至于在傳播過程中可能走到哪一步,都是無法預知的。
價值觀不會改變
新京報:拍攝過程中有沒有什么遺憾的地方?或者一些沒有表現出來的東西?
戴翔:暫時還沒有。原來想過要在題材上再豐富一些,但每天都會有新的熱點出來,這是一個無休無止的過程,就把新的題材留給以后吧。
新京報:這次是在廣東連州國際攝影展上展出,這幅圖還會在其他攝影展上進行展覽嗎?
戴翔:現在還沒有定下來。展覽需要檔期和計劃,現在已經有國內外的一些機構有意向,打來電話詢問。以后肯定會有跟進。
新京報:以后會不會繼續做這種風格的攝影作品?
戴翔:創作的媒介可能會變,手法也可能會變。但價值觀是不會變的。
編輯:羅韋
關鍵詞:新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