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2100多年前,張騫從漢長安城啟程前往中亞,開辟出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成就了一條繁榮興盛的商旅通道,打造了一條和平互鑒的文明坦途。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中亞、東盟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給古絲綢之路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為泛亞和亞歐區域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為了更好地貫徹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指示,進一步“弘揚絲綢之路精神”,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凝聚共識,本報啟動了“重走絲綢之路”大型采訪報道,旨在探訪絲路沿線省份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把握機遇,尋求新的開拓和發展,反映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各省區與中亞、西亞各國在經貿、文化、人員往來等方面的友好合作。
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我們的報道團隊分別前往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重慶、四川、云南、廣西等9個省、市、自治區,深入園區、企業、城市和鄉村,追尋前人的腳步,探尋這條縱橫萬里、綿延千年的中西商貿、文化之路上重要的經濟體,真實記錄自己目睹和聆聽到的故事,力求將各地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過程中所蘊含的能量和熱情為讀者一一呈現。
開拓于西漢,興盛于唐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論其與廣西的關系,那便是古代船只載著黃金和絲綢等物,經今隸屬于廣西的合浦縣港口沿北部灣東岸抵達東南亞和南亞,與通往西亞和歐洲的航線相接;而反方向而來的海外文明,也從這里登堂入室,令特色獨具的嶺南文明在兩大文明的匯聚激蕩中,煥發出全新的生機。
這段帆影蒼茫、舟楫相望的歷史翻越千年,照亮了當下廣西“一帶一路”的建設。所不同的是,現在的廣西既要推進海上合作,又要推進陸上合作,形成海陸雙線相輔相成、互相支撐的生動局面。
詳情請見:重走絲綢之路﹒廣西篇之一:南海新絲路:一灣連七國 鉆石放光芒
重走絲綢之路﹒廣西篇之二:北海:還君明珠終有時
8月初,南海的伏季休漁期結束,北海市的漁民們蓄勢待發。“希望魚蝦多一點,收成好一點。”漁民韋大姐和丈夫戴上草帽,一葉漁舟便駛向深海。這一次出發,花上他們積蓄了兩個多月的力量,滿懷著家庭生計越來越紅火的期待。微雨后的海港有種蒼茫的意味,我們站在碼頭目送葉船匯入前方龐大的船只隊伍中。
“漢代時北海漁民就開始‘靠海吃海’,這是兩千多年來最傳統的生計。”北海市政協副主席韓江初意味深長。
詳情請見:重走絲綢之路﹒廣西篇之二:北海:還君明珠終有時
重走絲綢之路﹒廣西篇之三:欽州:讓白海豚與大工業同在
一尊孫中山先生的銅像立在廣西欽州港經濟開發區仙島公園的山上,注視著氣吞萬里的南海和日漸繁榮起來的欽州港區。20世紀初,孫中山設立的《建國方略》中,就將欽州規劃為“南方第二大港”。這樣一段淵源,讓欽州人對新世紀的港口建設更加滿懷信心。
在與東盟越來越務實緊密的合作中,2009年,廣西將北海、欽州、防城港三港合一,組建了“廣西北部灣港”,統籌規劃加快港口建設。在201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批準的《欽州港總體規劃》中,欽州可形成5億噸以上的吞吐能力,居廣西沿海港口首位。
詳情請見:重走絲綢之路﹒廣西篇之三:欽州:讓白海豚與大工業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