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當前我國產業轉移應避免五個誤區
當前我國產業轉移應避免五個誤區
產業轉移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經濟轉型和產業布局優化的重要抓手。產業轉移涉及轉出地和承接地的雙向對接,必須做好產能與資源,產業發展與結構布局的合理優化,真正實現雙贏。為此,建議在產業轉移中要避免五個誤區:
首先,產業轉移要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不能隨意把本地區的傳統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轉移出去。不少東部沿海地區當前的發展重點趨同化現象嚴重,都片面追求高端,力圖在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上狠下功夫,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總體方向是對的。但是,不能一刀切,要從轉出地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和發展后勁綜合考慮。因此,建議在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同時,還不應忽視本地傳統工業、特色產業,特別是有市場需求、具有地方特色、能吸納就業的傳統制造業。
其次,產業轉移的路徑要避免單一,不能只是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轉移,也可在本地區域內(本省市)轉移。不少東部沿海地區面積廣闊,即使在同一個省內,既有發達地區,也有欠發達地區。因此,在產業轉移方面,不能一味強調從本省市向省外轉移。建議考慮以產業鏈和價值鏈為紐帶,把需要調整的相關產業盡可能在本省區域內轉移。以江蘇為例,蘇南經濟發展快速,不少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傳統制造業,可以結合省內其他地區的比較優勢,向蘇北和蘇中轉移,或者從單個企業向具有產業配套優勢的園區轉移,推進產業集群發展,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此外,在條件成熟的地方,還可以實現轉出地與承接地聯合建立產業基地,加強經濟合作,形成優勢互補。
第三,產業轉出地要處理好轉移與提升的關系,避免產業空心化。在轉移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轉”與“立”的關系,不能以轉了之。對本地區轉移要做到有序轉移,對于那些傳統品牌和優勢產業,應該積極運用先進技術、先進模式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提升產業競爭力;把那些不符合產業發展定位且對本地區經濟發展貢獻不大的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業逐步轉移出去。是逐步轉移,切忌一窩蜂轉出,從而在新的產業還沒有填補的情況下,容易導致“產業空心化”。因此,要把產業轉移與本地區經濟戰略布局、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與升級,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實現有序轉移。
第四,應避免“重投資、輕技術”和“重招商、輕嫁接”的承接傾向。當前,中西部一些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往往更關注產業和項目引進的投資金額和產出能力,對其采用的技術設備狀況,技術水平和產業的關聯度方面等考慮較少,容易導致產能的競爭力降低,甚至導致新的產能過剩。此外,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壓低勞動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價格,忽視承接產業與已有產業間的嫁接和融合,其結果不僅不能形成對關聯產業的技術與價值溢出效應,反而會造成承接產業對產業結構明顯的擠出效應。因此,必須考慮到承接地的資源和產業優勢,有針對性地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
最后,承接地要堅持產業轉移與地區產業結構布局上有效對接,避免趨同化現象,甚至導致新的產能過剩。中西部地區往往存在一定的資源趨同化,尤其是相鄰地區。因此,在承接轉移過程中,必須根據符合本地實際的產業發展現狀,比如已經具備本地區產業配套的產業方面,可以承接類似產業入地;而對于當前產業配套環境和產業鏈條脫節的情況下,不能盲目引進。因此在產業轉移中,要實現差別化、錯位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優勢,在產業鏈上優化完善,實現產業發展與升級同步進行。
此外,還應避免對高耗能和高污染產業的錯誤承接。面對激烈的競爭,一些地方被迫承接了高耗能和高污染產業,雖然帶來了地區生產總值數字上一時的增長,但對自身長期可持續發展和整個地區的產業發展環境不可避免地帶來危害。如果不能有效阻止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的進入,承接產業轉移就可能帶來不良后果。即使在短期內已經引進了高污染企業,必須做好環保措施保障,避免經濟發展了,而生態環境遭到大力破壞。
編輯:楊雅婷
關鍵詞:產業 轉移 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