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吳昌碩和西泠印社
來源:東方早報藝術評論 作者:金鑒才
“我覺得西泠印社有一個非常寶貴的傳統,就是責任心和犧牲精神。吳昌碩跟西泠印社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題目,但也是一個非常沉重的題目。講講很輕松,要去實踐起來很沉重、很難。”曾經擔任西泠印社副秘書長的金鑒才如是說,他雖未與吳昌碩見過,但與多任西泠印社社長都有過交往。
我怎么認識吳昌碩的呢?我初中時愛好文學,后來我爸爸要求我考不要學費的學校,因此報考了美院附中。入校以后,我看了一本書,叫《藝術大師吳昌碩》,看完才明白,原來中國畫是這個樣子的,從此對中國畫的概念開始有了。
中國畫是什么呢?什么畫才叫中國畫呢?當時畫冊很少,展覽也很少,當時的中國美院院長潘天壽先生的作品也難得看到。后來,我知道了在西泠印社有一個吳昌碩紀念室,當時里面掛的都是他的原作。我最早就是在那里接觸到吳昌碩的好多作品的。我到杭州剛開始學畫時,接觸到的就是吳昌碩和西泠印社。那個時候我基本上每一個禮拜天下午都會跑到孤山西泠印社去看吳昌碩的畫。那個時候孤山上面幾乎沒有游客或喝茶的人,吳昌碩紀念室里面也經常只有我一個人。
其實,只要仔細看了,看不懂的東西會慢慢看懂,至少你的感覺會逐步地準確起來。這一段經歷,我覺得幫助我了解了什么叫中國畫,讓我對吳昌碩的藝術以及他的成就都有了大致了解。吳昌碩是詩書畫印都全面的,他刻印最早,14歲就開始跟他父親學刻印了,然后再學習作詩,所以他接觸詩文比較早,接著是書法,最后是繪畫。我當時確實不懂,古典詩詞也沒有接觸過,有些字也看不懂,慢慢地查,有時候偶爾進來幾個年紀大的人我就問他們這是什么字。以上就是我認識吳昌碩、認識西泠印社的開端。
吳昌碩有一首詩我現在還能夠記得起來的,那是題在蘭花上的一首詩:東涂西抹鬢成絲,深夜挑燈讀楚辭。 風葉雨花隨意寫,申江潮滿月明時。這首詩我當時讀了覺得真有味道,但是也想為什么在蘭花上面題這首詩呢?這首詩跟蘭花有什么關系?他詩里說人老了兩鬢白發,晚上挑燈讀楚辭,潮漲起來月亮很明亮,這樣的晚上挑燈讀書畫畫,這種感覺我當時印象非常深。原來我認為上海是大城市,吵吵鬧鬧的,吳昌碩作為一個大畫家,他能夠在這樣的十里洋場,如此來書寫他的理想,來理解他自己的藝術世界,這讓我很有體會。
說實話,我真正學吳昌碩的畫學得很少,原因是因為窮買不起紙,在美院附中沒有畫多少張宣紙的畫。所以,我想學他作詩,到了美院附中的第二年,就是1960年,我認識了吳茀之先生,請他幫我看看,幫我指點指點,吳先生他就講,上海都是學吳昌碩的,潘天壽先生也學過吳昌碩,但是潘先生學得最晚卻脫得最快。
第二年吳茀之先生介紹我認識了潘天壽先生。潘天壽先生給我講過許多吳昌碩的事情。特別使我感動的是,潘先生講,他把作品拿給吳昌碩先生看,吳昌碩總是鼓勵他。但有一次他拿了一張山水畫叫吳昌碩先生看,吳昌碩先生開始也講好。其實吳昌碩對所有人拿給他看的畫都講好,會說“你這個地方畫得比我還好”,總不會講畫得不好。潘天壽先生是在新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和其他的20世紀的一些大師們,如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等有些不一樣,他入學已經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時期了,所以他覺得自己舊學底子不夠。吳昌碩那一次看過他的畫之后過了兩天叫人送了很長的畫幅,上面還作了一首詩《讀潘阿壽山水》,這首詩前面把潘天壽表揚了很多,但是最后有三句“只恐荊棘叢中行太速,一跌須防墮深谷,壽乎壽乎悉爾獨”。潘天壽講,吳昌碩先生對他畫的畫還不是很認可,荊棘叢中行太速,就是沒有路子而且又跑得那么快,跌跌撞撞墜谷,一不小心前面就是萬丈深淵就掉下去了,掉下去誰也救不了你。吳昌碩從來不這樣批評人的,但那一次寫了這么長一首詩,而且最后帶有勸解性的。潘天壽覺得吳昌碩對他還是有指望的,因此在前面表揚,最后又提出這么多意見。潘先生于是自我反省了,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他自己的文化基礎不夠。所以在這段時間以后,他畫畫就畫得少了,把很多精力拿來讀書寫字,特別是讀書。把一些重要的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經典都讀了。大家現在看潘天壽先生的詩是非常好的。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吳昌碩 西泠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