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新曙光新曙光

長安街的國家成長記憶

2014年10月10日 15:30 | 作者:黃金生 | 來源:人民網-國家人文歷史
分享到: 

  極具政治意味的規劃

  1949年,蘇聯專家在設計方案中提出,利用東交民巷操場空地并沿長安街建設行政辦公樓,這一規劃的核心思想是將北京的行政中心放在舊城區。1950年,梁思成、陳占祥提出了長達2.5萬字的梁陳方案,反對這種規劃思路,其中特別提到沿長安街蓋行政大樓這種模式存在種種弊端,比如“沿長安街建設長蛇陣式的辦公樓將提高人口密度、增加交通量,車輛無處停放,且辦公樓沿街,塵土與噪聲為伍”。建議在西郊建設新的行政中心。

  爭論的結果是大家都知道的。在北京市城市規劃學會主編的《長安街:過去、現在、未來》一書中,闡述了當時決策的原因:“當時中央機關急于建設辦公用房,而長安街路南地區原為各國練兵場,崇文門內大街西側為國民黨時期的飛機場,是城區內不可多得的空地,于是在1951年相繼建成了公安、紡織、燃料、輕工和外貿等各部辦公樓。”

  無論這個決策正確與否,建國后的長安街,一系列極具政治意味的建筑相繼建成。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天安門廣場上出現的第一座建筑正是梁思成、陳占祥和林徽因的作品——人民英雄紀念碑。按照傳統思想,紀念碑的正面應該朝南,以便與都是坐北朝南的故宮、天安門、前門保持一致。周恩來認為,長安街、天安門廣場擴建后,會有更多的群眾從城市的其他地方經過這里。他們進入廣場,多是集中在廣場北部,應當讓人們一進入廣場就看到紀念碑的正面。建筑師們采納了周恩來的建議。于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一反中國碑石的建筑傳統,面向天安門,面向長安街。

  長安街真正徹底改頭換面是在1958年籌備國慶10周年之際。1958年8月,黨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決定,為了迎接國慶10周年擴建天安門廣場,建設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等十大建筑。毛澤東指示:改建天安門廣場,氣魄要大,要使天安門廣場成為莊嚴宏偉,能容納100萬人集會的世界上最大的廣場。當時“十大工程”五人領導小組成員之一的沈勃曾聽說,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向彭真指示,天安門廣場要從原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處一直向南拓展,直抵正陽門一線城墻。按照這一指示進行的天安門廣場的擴建,東西寬500米,南北長860米,天安門前的馬路要一百幾十米寬,能夠同時通過120人橫列的游行隊伍。經過數萬建設大軍夜以繼日的艱苦努力,在國慶10周年前夕,按照上述標準改建的天安門廣場呈現在世人面前。這種規模和氣勢,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與此同時,長安街兩側又增加了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等一批極具政治意味的建筑。自此,與之前建設的各個部委大樓一道,長安街成為一條以政治形象而聞名于世的著名街道。

  國慶10周年后,規劃中的大劇院和科技館還沒來得及建設,就趕上了三年困難時期,到1962年國力有所恢復,長安街的規劃再度提上日程。1964年,長安街規劃會議召開,等到形成一個“各方面認可的規劃”,還沒來得及上報中央,又趕上了“文革”。不久,北京市規劃部門收到一個文件,明確要求“長安街建設暫停”。

  “文革”十年,長安街沿線建設基本停滯,總建筑面積不及1959年十大建筑的五分之一。但在這段時間里,并不意味著弱化了長安街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從天安門前紅色的海洋到人們臂纏黑紗送別總理;從尼克松訪華時組織的歡迎人群到人們自發的“四五運動”,作為政治符號,長安街成了“文革”期間重大事件的見證地。

  1985年,長安街規劃隨著改革開放后北京城的復蘇被重新提上日程。隨著市場經濟的滲入,長安街上的建筑標準也在慢慢變化,據城建資料統計,長安街20世紀90年代新建的21座建筑中,屬于商業金融和寫字樓類的就有14座,占總數的67%;而在50年代,這一比例則為17%。這也引起了許多城市規劃者的不滿,引發的矛盾終因“東方廣場”的建設而驟起。

  位于東長安街,距離天安門僅1200米的東方廣場是李嘉誠投資的當時亞洲最大的建筑群。原來設計的樓高是80多米,比規定限高30米高出一倍多。天安門高度僅38米,人民大會堂最高不過40米,東方廣場如按最初高度設計,按一位規劃師的說法,其他建筑就都成了“孫子輩”。問題最終反映到中央,東方廣場大廈被下令停工,重新論證,“一整棟建筑變成三組,高度分別定為50、60和70米。在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的推動下,東方廣場作了再一次妥協,把高度降低為48米、58米、68米。”北京市政府專家顧問董光器說。

  “必要時可以起降飛機”

  除了對長安街上建筑的爭議之外,被很多城市規劃師批評為“引起了交通障礙和沿街商業凋零的大馬路模式”也起始于長安街。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彭真提出北京的馬路要寬,1954年,對長安街寬度有了初步定論:不少于100米。最終劃定為120米。國家計委與北京市委的意見相左,批評這是“大馬路主義”。1957年北京市政府在討論長安街寬度的時候,梁思成說:“短跑家也要11秒,一般的人走一趟要1分多鐘,小腳老太婆過這條街就更困難了。”但北京市委的態度堅決,1956年,彭真在市委常委會上表態:“你說我是大馬路主義,我說你是小馬路主義。將來的問題是馬路太窄,而不是太寬,現在北京的汽車還不太多,等你們這些年輕人到八九十歲,北京有幾百萬輛車的時候,再看誰對誰錯。”

  不過,北京市規劃學會理事長趙知敬還道出了長安街設計的一個秘密:“道寬能看出氣勢來。不過,當時處于抗美援朝后期,從戰略上考慮,長安街被定為一塊板的形式,必要時可以起降飛機。”

  長安街在承擔政治功能的同時,還是一條繁忙的交通干道。在有軌電車最初運營的五條線路中,有四條經過長安街。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鐵1號線正式開工,如今1號線仍是各條地鐵線路中人流量最大、最擁擠的線路。為緩減1號線的壓力,規劃部門還在1號線的下方規劃了地鐵R1線(18號線)。但是,當初1號線的修建,卻不只是為了交通,1953年周總理曾道破修建地鐵的目的:“北京修建地鐵,完全是為了戰備。如果為了交通,只要買200輛公共汽車,就能解決。”國務院將地鐵列為重要戰備工程,代號“401”。出于戰備考慮,在1號地鐵上方修建了一層80厘米—100厘米厚的防爆層。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王夢恕稱,北京地鐵1號線對于地鐵防轟炸的設計,當時是按照100架飛機帶100個炸彈地毯式轟炸后仍然保證安全的標準設計的。出于保密考慮,當時媒體并未對修建地鐵進行報道,北京地鐵就這樣神秘地開工了。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車,通車后地鐵依然還是戰備工程,所以,北京地鐵在通車后很長時間不對公眾開放,需憑介紹信參觀乘坐。直到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鐵才正式對外運營。

  改革開放以來,長安街的大修就有四次,分別是1987年為迎接亞運會、1997年為香港回歸、1999年建國50周年大慶和2009年60周年大慶。2014年6月28日晚11時,長安街又啟動了南禮士路口至五棵松橋段的大修工程。長安街,由于它的特殊地位,每一個有關它的消息都會牽動著北京乃至全國人民的神經。

編輯:曾珂

1 2

關鍵詞:長安街 改造北京城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老熟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 最新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一二区日韩精品在线 | 新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页面升级永久亚洲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