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政協65周年>要聞要聞

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邁向協商民主新時代

2014年09月18日 10:55 | 作者:朱思雄 劉維濤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2014年3月1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少數民族委員走出會場。

  再過不到半月,我們將迎來新中國65華誕,而在此之前的9月21日,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紀念日。

  1949年9月21日晚7時,北平中南海懷仁堂,群賢畢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隆重召開。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略中,這次會議有著非凡的意義——它擔負著協商創建新中國的歷史重任。

  千年古都,氣象一新。在團結與民主的氛圍中,中共領導人同受到新中國理想召喚而來的社會各族各界代表坦誠以對,充分協商,一起為人民共和國奠基。

  團結與民主,也成為人民政協自誕生之日起就始終堅持的兩大主題。65年間,人民政協在中國大地上扎根、生長乃至枝葉繁茂,在共和國的發展道路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理論創新引領輝煌歷程

  每年開在春天的全國兩會,如今已是觀察中國的一扇窗口,也是中國民主政治的獨特刻度。兩會之一便是政協全會,2000多位政協委員,帶著各自界別群眾的意志與訴求,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共商國是。

  時間拉回到65年前,由于解放戰爭還未完全結束,用普選方式產生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還不具備,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實際上執行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當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人民政協還有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成了迫切需要答案的問題。

  1954年12月,毛澤東與參加政協二屆一次會議的部分黨外人士座談時的一番話,給出了答案: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并不妨礙成立政協進行政治協商。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的領導人物一起來協商新中國的大事非常重要。政協仍有存在的必要。

  “文革”結束,百廢待興。1979年6月15日,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鄧小平發表了人民政協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講話:“我國的統一戰線已經成為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廣泛聯盟。”

  今天看來平常的論斷,在當時卻如一聲春雷,篇幅不長的講話,多次被全場掌聲所打斷,在經受了歷史的創傷后,人們懷揣著來之不易的歸屬感擁抱新生活,人民政協事業也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

  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不斷探索,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道路的認識也不斷深化。上世紀90年代初,中央領導同志在一次講話中指出,人民政協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與人大、政府互為補充,相輔相成。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通過人民政協進行協商,由人民代表大會進行決策,由人民政府執行實施。這樣一種政治體制,集中體現了我國廣泛的人民民主。

  2006年初,《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頒發,它是中共中央第一次專門就人民政協工作頒發文件。文件鮮明地提出:“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

  一個個新論斷接續將人民政協事業推向新的發展高度,逐步進入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良性軌道。

  有力探索開掘全新活力

  十八大再次為人民政協事業大發展提供了歷史契機。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首次明確“協商民主”概念,并指出,要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作出進一步部署,將“協商民主”定位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并作出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全面部署。

  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已經成為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點,也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課題。面對理論創新釋放的全新發展空間,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人民政協動作頻頻,煥發出更為強勁的生命力。

  自2013年10月起,全國政協借鑒政協歷史上民主黨派人士倡議并舉辦“雙周座談會”的經驗,創立了雙周協商座談會,迄今已舉行18次。雙周協商座談會每次選擇一個切口不大卻在全局中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主題,邀請術有專攻的政協委員和相關政府部門、專家學者聚攏在一起,開誠布公地談問題、出主意。顯然,人民政協在協商民主領域的積累,讓它能夠輕松駕馭這樣面對面協商的局面,并能在利益與觀點沖突中尋求共識和解決之道。

  從雙周協商座談會的“重啟”可以看出,加大協商密度、增強協商實效,正是本屆政協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專題協商會是十屆政協創立的協商形式,本屆政協增加了會議次數。此外,提案辦理協商、對口協商等依托政協平臺的協商形式也開展得如火如荼。

  而這一切協商活動,都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2014年,全國政協制定了歷史上第一個協商年度計劃,并經中共中央批準。這一增強制度剛性的舉措,無疑是健全協商民主的重大進展。

  制度優勢期待持續釋放

  “在政協各種會議和活動中,要始終堅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辮子的‘三不’方針,提倡熱烈而不對立的討論,開展真誠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勵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努力營造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民主氛圍。”今年兩會首日,俞正聲主席在工作報告中的這段話,引發輿論強烈關注。

  重提“三不”方針,既是對優良民主傳統的接續,也體現了在新形勢下探索推進協商民主的決心和擔當。只有政協委員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才能真正達到協商的目的,即人民內部各方面就共同問題取得共識,并依共識而行動。

  新一屆政協還嘗試了一些精細的制度設計,比如建立副主席聯系界別和專委會聯系界別的制度,以及正在著手設立的群眾聯系委員制度,其用力方向,便是打通民意渠道,進一步暢通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常規渠道。

  如今,國家的決策體系中,來自政協的力量和智慧已成為重要一環。從黨的重要決定、決議的制定,到每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起草;從重要人事任命,到重大工程上馬;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民生政策出臺……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各級政府的工作部署,無不凝聚著人民政協的智慧和心血。

  政協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議政建言的質量。俞正聲主席曾提出“三個拒絕”:拒絕冷漠和懈怠,拒絕浮躁和脫離國情的極端主張,拒絕奢靡和一切利用權力或影響謀取私利的行為。以此為準繩,委員們議政熱情和聰明才智必將充分涌現,為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提供更多助力。

  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深水區改革尤需全社會廣泛共識與智慧迸發,而這兩者正是人民政協所長。與共和國命運緊緊相連的人民政協,必將書寫更加輝煌的歷史答卷。(記者 朱思雄 劉維濤)

 

 

編輯:付鵬

  

關鍵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视频免费观看成年 |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 |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午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6页 亚洲亚洲影院第一页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播放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