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文件>理論頭條理論頭條
努力實現“第五個現代化”
——訪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施芝鴻
記者: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有哪些特點和亮點?
施芝鴻:總目標的特點和亮點就在于:既簡潔鮮明、鼓舞人心,又內涵深刻、層次鮮明。其中,包括兩句話的改革目標總概括,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個性”的改革方法論,就是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五位一體的具體改革目標,就是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三個讓”的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設定這樣的總目標,既高屋建瓴,又提綱挈領,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前進方向,必將成為打勝這場改革攻堅戰的決定性因素。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并行不悖的
記者:您談到了“兩句話的改革目標總概括”,這兩句話的內在聯系是什么?
施芝鴻: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這兩句話,其內在邏輯是:我們黨要善于運用不斷完善的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并把這些制度和法律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被實踐證明是唯一能夠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制度體系。我們應當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那種動輒就想拋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另起爐灶的政治主張,就像魯迅先生辛辣諷刺過的那樣:“恰如用自己的手拔著自己的頭發要離開地球一樣”可笑。
我們強調“三個自信”,并不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些具體制度就不需要進一步完善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的全面深化改革攻堅戰、全會《決定》提出的五位一體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目標和各項重大改革措施,都是聚焦于“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了許多突破性思路、創新性舉措,可以預期,這必將根本改變我國目前多個領域產能過剩而又多個領域制度供應匱乏的局面,有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萌生和形成于全面改革過程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于全面深化改革之中。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并行不悖的。黨的十八大要求全黨同志“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也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們既要下硬功夫去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又要花大氣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可以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看成是工業、農業、國防、科技“四個現代化”之后的“第五個現代化”
記者:您認為應該怎樣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兩者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施芝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們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聯、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
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既要靠制度,又要靠我們在國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質干部隊伍。從這個意義上,可以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看成是我們黨繼提出工業、農業、國防、科技這“四個現代化”之后,提出的“第五個現代化”。這表明,我們黨和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正在不斷朝著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目標前進,正在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運用。
全會《決定》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熟化、定型化提升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這不是偶然的。在全會《決定》中,現代化這個關鍵詞共出現了21次之多。這是因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所以,全會《決定》不但是以問題為導向,而且也是以國家治理現代化為指向的。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通過多種信息化手段和智能化平臺來輔助實現。本次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全社會房產、信用等基礎數據統一平臺,推進部門信息共享”;“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等。這些舉措也表明了信息化系統和平臺將在現代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記者:“治理”同“管理”僅一字之差,如何理解其內涵的差別?
施芝鴻: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所強調的治理,同管理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管理一般指自上而下的縱向管理、垂直管理,并且管理主體單一,由此而來的橫不到邊、縱不到底的管理空白、管理漏洞甚多。而治理既包括各方面的科學管理,也包括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等內涵。治理在內涵上比管理更寬泛,參與共同治理的主體更多元。提出國家治理這個概念,有利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國家對現代化建設各領域的有力有序有效管理,同各種范疇、各種層次、各種形式的多元治理相結合,做到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全覆蓋。
記者: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施芝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從總目標、路線圖到各項具體改革舉措,都是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角度考慮的。特別是《決定》關于“六個緊緊圍繞”的全面深化改革路線圖,實際上已為我們指明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正確路徑。這就是:推進資源配置更加市場化、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推進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和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實現國家治理法治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加深入人心、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更加開放化;推進社會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均等化、社會治理更加有序化;推進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和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化;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更加科學化,等等。只要我們鍥而不舍地朝著這些方向去努力,就一定能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治理 國家 體系 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