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話·數據話·數據
國開行研究院副院長黃劍輝:2014年中國經濟有望增長7.6%左右
國開行研究院副院長黃劍輝日前在“新供給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暨企業去杠桿金融圓桌”上表示,我國的經濟增長正在向著“速度換質量”方向發展,在“定向調控、精準發力”的政策“托底”下,經濟“緩中趨穩”的態勢有望保持下去。預計二季度GDP增長7.5%左右,全年則有望增長7.6%左右,預計可實現7.5%的增長目標。
黃劍輝預計,未來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將較為平穩,將成為GDP增長的“穩定器”;投資下降趨勢有望企穩,成為“托底”政策的關鍵著力點;出口在外需回暖的情況下小幅回升。
黃劍輝認為,當前經濟運行及中長期持續健康發展需關注三方面新問題。
第一,經濟短期的內生增長動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增長依賴于持續的政策刺激,當前市場普遍將宏觀調控的創新解讀為“微刺激”政策,反映市場依舊在期待源于外生的宏觀政策來實現增長,而新的宏觀調控思路則強調以“促改革”和“調結構”,即從內生動力角度來“穩增長”;二是經濟增長依賴于外需的恢復;三是經濟增長依賴于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和財務杠桿的提升,近年來地方政府平臺和影子銀行的過快發展,其顯著特點是對融資成本不敏感,對投資回報不敏感,卻對融資擴張和流動性供應加倍敏感,一旦融資成本上升,資產負債表開始去杠桿化,經濟增長就動力不足。
第二,實體經濟融資狀況未明顯改善,中小企業融資難且長端利率高企問題突出。
第三,中長期可持續發展仍面臨增長動力缺失問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改革紅利、人口紅利、要素紅利、全球化紅利逐步消退,中長期經濟發展面臨動力缺失的問題。
他建議國家可采取以下幾方面政策。
首先,從供給端和需求端雙向精準發力,促進內生增長。
一是可通過適度擴大投資,促進內生經濟增長。要科學看待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投資既是需求端,又是供給端,投資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盡管當前GDP增長對投資的依賴還很強,但瓶頸領域投資不足、新興產業投資不足、內生性投資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可以通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和市場化改革,實現由基于政策刺激、擴大需求引致的“外生性投資”,轉向基于質量效益、促進生產力發展、有效改善民生的“內生性投資”。
二是通過財政貼息政策促進內生經濟增長。發揮結構性稅收政策對促進經濟內生增長的作用,可采取定向減稅等手段支持中高端產業技術改造,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三是發揮“收入政策”對促進消費的積極作用。通過提高收入偏低、生活困難人群的福利待遇,結合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薪資改革,促進普通居民消費,以彌補公款消費不足。
其次,構建有利于金融供給主體主動服務實體經濟的制度安排。
一是降低金融業準入門檻,增加金融供給主體。加快設立中小微金融機構,鼓勵民營資本參與,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二是“疏堵結合”引導影子銀行健康發展。應從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積極規范和引導相關金融創新,同時通過加強監管與提高透明度等方式來防范影子銀行體系的潛在風險。
三是降低長端利率,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可考慮適當仿照美聯儲采用扭曲操作,或采用通過定向降準、再貸款等降低長端利率;適當增加國有銀行中長期貸款規模,通過放松存貸比、降低國有銀行利潤考核指標等手段增加中長期融資的供給。
最后,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要素供給效率,實現創新驅動,拓展市場空間,構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新機制新動力。
一是向改革要動力,從制度改革入手提升市場配置資源和要素的效率。繼續加快簡政放權、放松管制;消除壟斷,實現競爭性市場準入;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快資源品價格改革。
二是從國內外兩方面構建開放型市場體系。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打造“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新的區域協同發展經濟帶。
三是加快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由“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創新驅動”轉型,產生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紅利”和“制度改革紅利”。在促進技術創新方面,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強化市場決定研發方向、技術路線的理念;健全技術轉移機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鼓勵商業模式創新,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創新創業的支持作用。
編輯:羅韋
關鍵詞:經濟 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