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廣西孤兒從一無所有到坐擁600萬:捐款越多越沉默
人物面對面
對話廣西衛視頻道總監:
“沒有一個人的貧困價值六百萬”
因為媒體的報道,《第一書記》遭遇公關危機。疲于應對公信力的質疑,廣西電視臺衛星頻道總監李曉疲憊不堪。
6月29日,李曉接受華西都市報專訪,他對捐款形式設計進行了反思。
華西都市報:600萬捐款是個什么概念?
李曉:楊六斤的捐款,創造了廣西個人賬戶募捐奇跡。個人賬戶捐款達到600萬元之巨,這在歷史上是沒有過的。
華西都市報:此前有過預想到會獲得這么多捐款嗎?
李曉:沒有。突然涌出這么大一筆捐款并非什么好事,沒有什么貧困價值600萬,這會對六斤本人的成長極為不利。捐款應該是彌補,讓孩子過上正常水平的生活,而不是讓他成為富翁。
華西都市報:為什么直接公布個人捐款賬戶,有沒有什么問題?
李曉:最初公布個人捐款賬戶,主要兩個考慮。一是第三方募捐機構,近些年來社會好評不高,被人們質疑其公信力;二是這樣點對點直接捐贈,環節透明,不會引起誤會,讓人放心。但楊六斤獲得巨額捐款后,我們也進行了反思。作為慈善公益節目,我們在捐款環節設計上,存在不足。
華西都市報:有什么漏洞或者不足?李曉:捐款不受控制,剎不住車,而且其賬戶上有了多少錢,還是否需要更多捐款等等方面都不了解,這容易讓愛心捐款過多,而其他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卻得不到捐款。
華西都市報:如何改進?李曉:我們曾嘗試請來專家,對受助者的狀況進行全面評估,比如改善貧困需要多少錢,也曾跟銀行接洽,看能否給這個賬戶設定一個上限,金額到了這一個數字,就不能打錢進去,但銀行說不行。今后,我們將做三方面的考慮:一是繼續嘗試直捐的方式;二是增加透明度,在節目中和《第一書記》官方微博中及時公布捐款金額,引導社會理性捐助。同時,也不排除會引進第三方有公信力的扶貧基金合作,目前正在溝通中;三是引導愛心力量更多地關注貧困村的產業扶貧,從根本上來改變貧困兒童生存狀態,讓愛心力量發揮最大作用。
律師支招
受捐者成富翁
但收回善款于法無據
貧困的受捐者,現在卻比很多捐贈者有錢,有些超乎想象。云南天外天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湯光仁律師從法律上剖析了這場頗有戲劇性的捐款:
私益捐贈通常是特定的針對相對明確的弱者,而此次捐贈,不僅解決了受捐者基本的生活困難同時還將其變為了百萬富翁。在法律層面捐贈最直接對應的法律關系是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贈與人(捐贈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在本案中相關捐贈款項已經實際轉移至受捐人賬戶內的情況下,主張撤銷贈與一方面與捐贈人之前的慈善舉動相悖另一方面也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據。根據合同法關于合同變更與解除的規定,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經雙方協商一致的可以對合同依法解除或者變更,因此捐贈人在知悉受捐人后續情況后,如果確實不愿意捐贈的可以與受捐人協商退還全部或者部分捐贈款,也可以協商將自己已經支付的捐贈款全部或者部分用于其他慈善捐贈。
立即評
孤兒的成長誰來保障?
不幸的楊六斤“幸運”地被媒體發現,悲催的孤兒命得以扭轉。但并不是每一個楊六斤都有這樣的“運氣”——
在“蘭考火災事件”后,民政部公布了一項統計數據:全國有61.5萬孤兒,而且每年都有新增。一個尷尬的現實是,目前國內除了省市一級有專門的兒童福利機構,多數縣(市、區)并沒有專門的兒童社會福利機構等,而實際的救助主力正是縣一級的部門。
媒體的報道可以改變一個或者幾個楊六斤的命運,但60多萬孤兒的未來又該交由誰來改善?說到底,主要還是依靠法制完善,當地政府部門主動作為。楊六斤幸與不幸的輾轉,以及他被義工接到深圳之后當地鎮政府去接他回家,讓我們看到的恰恰是當地政府部門失察的窘相——“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照看好治下的孤兒,別再讓他們成為下一個楊六斤,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才是“父母官”該做的事。 (記者 茍明 李東陽)
編輯:曾珂
關鍵詞:廣西 孤兒 楊六斤 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