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文件>理論頭條理論頭條
充分發揮港澳委員及界別的作用
王珺:充分發揮港澳委員及界別的作用
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重大嶄新課題,人民政協港澳工作在這項偉大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全國政協34個界別內,特邀香港人士、特邀澳門人士與其他32個界別相比,有著十分鮮明的特點,其履行職責、發揮作用及為之服務的方式也有特殊性。
一
港澳人士參加全國政協,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六屆(1983年)以前,港澳人士以個人身份獲邀參加全國政協。這時期港澳委員均安排在特邀界。他們人數不多,主要是一批“老愛國”。
第二階段是六屆(1983年)至九屆(1998年),回歸過渡期和港澳同胞成建制參與國家事務的準備期。1982年中英兩國就香港回歸問題開始談判,1984年簽署談判協議,1985年過渡期正式開始。人民政協及時適應和體現形勢發展需要,六屆開始,全國政協設立“港澳同胞界”,1988年八屆時分設“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兩個界別;港澳委員人數逐步增多,從六屆44人增至八屆98人。
第三階段是從1998年第九屆全國政協開始至現在。人民政協成為港澳人士參與國家事務主要平臺。香港、澳門先后回歸,成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港澳委員成建制、成規模代表兩個特區參與國家事務,履行職責,成為一個重要而特殊的政治群體。
在這期間,全國政協相關界別更名為“特邀香港人士”和“特邀澳門人士”。委員規模也創下新高。十一屆235人、十二屆244人,是有史以來最多的。十屆、十一屆期間,香港特區首屆特首董建華先生,澳門特區首屆特首何厚鏵先生增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開歷史先河。
回歸前,在港英、澳萄時代,港澳委員頂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參加政協,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愛國情懷和理想主義的感召。他們對國家的情懷和擔當彌足珍貴,可敬可贊。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港澳 委員 人民政協 全國政協 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