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揭新民:使命在肩激勵前行歷經危難更懂珍惜
揭新民,1963年生,江西省廣昌縣人。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建設廳副廳長,武漢理工大學兼職教授。1980年9月考入武漢理工大學建筑系城市規劃專業學習;1984年7月畢業后分配在國家建設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1988年9月至1991年3月在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在建設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任項目負責人及高級城市規劃師;2001年9月被派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掛職鍛煉,歷任市長助理、副市長;2004年12月起任內蒙古自治區建設廳副廳長。
揭新民長期從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和管理工作,在建設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期間,完成了多項城市規劃研究、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分區規劃、詳細規劃以及各類旅游風景區的規劃設計等工作;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政府任市長助理、副市長期間,分管城市規劃及建設工作。曾獲得建設部優秀規劃設計評比二、三等獎;海南省優秀規劃設計評比一、二、三等獎等多次獎項;曾發表《整體規劃設計的一種嘗試》、《淺談北京城市設計的幾個問題》、《城市設計的整體的思想》等多篇論文。
去年的這個時間,記者跟隨全國政協無黨派人士調研團前往安徽、浙江兩省開展調研。在飛往合肥的航班上,鄰座的全國政協委員揭新民一再提醒我一定要系好安全帶。
對于委員的善意提醒,記者在表示感謝之余,也對于這位當時新任的無黨派界別全國政協委員產生了興趣。一路調研下來,了解到了關于他的“傳奇”經歷———
危難之處顯身手歷經劫難得感悟
2003年2月2日,農歷大年初二,時任呼和浩特市副市長的揭新民與老同事沈遲相約帶上各自的孩子,回曾經一同工作過的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故地重游。當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1505航班從北京飛往福州途中,發生了歹徒劫機未遂事件,他們所搭乘的正是這架航班。當天登機后,他和兩個孩子坐在22排D座,他們并不知道,一名劫機嫌疑人此刻就坐在他們身后24排E座的位置。
“當時飛機飛行一直很正常,大約10時30分左右,飛機進入福州上空后,我無意間回了下頭,發現身后那排座椅上的乘客都不見了。本以為是人家嫌孩子吵鬧換了座位呢。”揭新民回憶道,“事后才知道,當時機組安全人員已經察覺到嫌疑人的劫機企圖,悄悄將乘客疏散了。”
當揭新民察覺身后有些騷動時,扭頭發現已經起火,一股火苗躥到了機艙頂,他趕緊解開安全帶,將兩個孩子推到前排,迅速回身參與救火。“飛機上的套枕、機艙過道的地毯多為化纖制品,全都燒著了,同在22排的一位乘客衣服上也被引著了。”情急之下,他竟拿著手里的報紙撲打火苗,但很快就發現這是個錯誤。撲救中,揭新民發現過道座椅下裝汽油的易拉罐是火源,燃燒得尤其厲害,便拿起毛毯蓋了上去,火舌被死死地按在了下面。
著火終于被撲滅了,空姐向乘客解釋,剛才有一名男子企圖劫持客機,已經被安全人員制服,飛機降在福州機場。“聽其他乘客講,劫機嫌疑人用打火機點燃手中的易拉罐后,被安全人員用滅火器打倒制服。”
“從那以后,我對于生命和安全的理解有更深的認識。每每乘坐飛機,都十分注意安全問題。”調研活動接近尾聲的時候,記者向揭新民委員問起了這段經歷,回想起來,他的語態已十分平和,“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身邊的家人、同事、朋友,就是歷經此劫之后的最大感悟。”
當年,正是憑借這次英勇經歷,揭新民獲評“呼和浩特十佳時代新事”人物。
“南征北戰”的博士服務團成員
2001年9月,作為中央組織部和共青團中央共同組織的“博士服務團”成員,揭新民掛職呼和浩特市市長助理。這片有著可親可敬的人的土地,最終讓揭新民從“掛職”內蒙古演繹成為下定決心留下“任職”。本身是江西人,先后在北京、福建、海南、內蒙古等地任職,走南闖北的經歷讓這個城市規劃專業出身的“博士服務團”成員閱歷豐富。作為一個南方人,揭新民選擇氣候寒冷干燥的內蒙古扎根的確需要勇氣和奉獻精神。但那里時常令他感動的人和事,使他感到有責任將事業延續下去。”
“博士服務團”是當年中央組織部和共青團中央貫徹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為西部地區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務的一項重要舉措。揭新民是這個措施施行后的第一批“博士服務團”成員,也是少數在“掛職”期滿后留在西部地區的一個。
在記者眼中,這位“學者型官員”溫文爾雅,談吐不疾不徐,還有著一種最后一刻“秒殺”聽眾的幽默感。“選擇留在內蒙古,是出于對這片土地、這份事業的感情。”揭新民說。
經常想起
廣袤草原上的農牧戶
既留之,則安之。
比較起曾經工作過的海南省,內蒙古自治區的陸地面積接近其35倍。而從呼和浩特市長助理、副市長一路走來,現任內蒙古自治區住建廳副廳長的揭新民,已經走過了這其中的大部分盟市、旗縣。“農牧區特別是邊遠、山區農牧民的危房改造是我們這些年工作的重點,只有深入這些地方實地考察,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面對著從祖國東北到西北的遼闊面積,揭新民的腳步必須馬不停蹄,一個簡單的行李包陪著他,一走往往就至少是一周的時間。“最困難的還是邊境線上、大山深處的一些農牧民,走進他們的村舍、帳篷,才能明白什么叫真的‘家徒四壁’。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盡快改善他們的住房條件和生存環境,是我們最想做的也是最應該做的事情。”揭新民說,“我同樣是從農村的艱苦生活中走出來的,當年讀書的時候幫著家里干農活的辛苦場景歷歷在目,因此我對于基層百姓生活的具體困難,有更深刻的認識。”
2013年,揭新民被安排回到住建部掛職村鎮建設司任副司長,記者再度拜訪他時,他正在一間十平方米左右的小辦公室里忙于處理公務。“別看在住建部,這里的辦公條件也很有限。”
如今,中國的城鎮化發展已經成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標志之一,村鎮建設司的職能就是指導鎮、鄉、村莊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指導農村住房建設、農村住房安全和危房改造;提出進城定居農民的住房政策建議;指導小城鎮和村莊人居生態環境的改善工作等,可以說任務艱巨。
“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推進城鎮化,不是消滅農村。城市和鄉村是兩個體系,兩套系統,鄉村建設不能照搬城市建設標準。而村鎮建設也應像城市建設一樣,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這套體系的建立從政府的職責,到行業的管理,到農村居民應該遵守什么樣的建設行為,都要有相應的規范。農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跟城市差異巨大,在農村的生產方式不發生變化的條件下,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不現實的。因此當今城鎮化建設應該是把城市建得像城市,鄉村像鄉村。”在揭新民看來,如何保持好中國農村的傳統風貌,如何從規劃建設方面不斷創新,都是未來中國鄉村建設必須把握好的關鍵。“既要能夠體現中國鄉村千百年保留下來的風貌習俗,又要滿足農村居民對于新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質的追求。”
農村危房改造是住建部門近些年來一直著力推進的一項民生工程。“由于我國農村危房量大面廣,貧困人口所占比例較高,改造任務任重道遠。”揭新民很大一部分工作精力都放在了這一問題上。“截至2013年年底,內蒙古仍有52萬戶危房需要改造,并且每年都會有一定規模的‘新’危房產生,而中央每年分配給內蒙古自治區的危房改造任務相對于需要改造的危房數量而言相當有限,完成全部改造工作尚需時日。”
“現在時常閉上眼,想起來的就是那些‘家徒四壁’的農牧民們,盡快幫助他們翻修住房這件事掛在我的心坎上。”揭新民認為符合改造條件的農牧戶中仍有一大批沒有建房資金、無能力建房的最困難群眾,這部分群眾即使獲得政府補助,也難以通過自身能力建起基本安全住房,這是危房改造的難點所在。
“希望中央能夠擴大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規模,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適當提高農村危房改造補助標準,特別是加強對五保戶、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等最貧困、住房最危險的農戶的補貼力度。”揭新民說。
編輯:羅韋
關鍵詞:揭新民 農村 建設 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