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清代外銷畫里的珠江船舶
通草水彩畫《帆船》
生產用船
珠江的生產用船包括漁船、鴨船、蠔殼船等,大小各異、種類繁多。以捕魚、撈蝦等為生,長居船上的居民稱“疍民”,或寫作“蛋民”,清初廣州設疍戶有大罾、小罾、手罾、罾門等十九種。外銷畫里描繪了大魚罟船、撒網艇、跳白等幾種常見的漁船,在描繪水鄉風景的圖中也常有漁船的出現。
鴨船則是廣州地區特有的一種船舶,以竹籠載鴨,流動放養,是保障近海稻田中稻芽不為蟛蜞(一種小螃蟹)所食的措施。《廣東新語》載“廣州瀕海之田,多產蟛蜞,歲食谷芽為農害,惟鴨能食之。鴨在田間,春夏食蟛蜞,秋食遺稻,易以肥大,故鄉落間多畜鴨。”但秋天稻谷熟時也往往侵害農田之稻,故《廣東新語》又載“鴨至深秋,乃以船載至沙田食稻,稻熟農必齊獲,獲稍遲,往往為鴨所食,農頗苦之。”
蠔殼船,又稱白蜆船。蠔殼是廣州地區建筑的重要材料,其一可以用來壘墻,其二燒制成灰可作為建筑的粘合劑,類似石灰的作用。番禺茭塘至海岸均是盛產蠔、蜆的地方,清代有專門取蜆子的疍家稱“蜆籮”,有諺語稱“今年白蜆多,疍家銀滿籮”。
生活娛樂船
清代珠江上的生活娛樂船最為常見的是戲船、妓女船和龍舟,反映出這時廣州城市生活與水關系十分密切的特點。
戲船,又稱“紅船”,因船體紅色而得名,為粵劇戲班運載演出用品和居住用船,方便至各地演出。《舊中國雜記》記載:“在廣東英語里,把戲劇叫做“唱歌”。本地的戲班都住在大艇子上,可以方便從一地到另一地演出以及運送服裝和道具。”戲船長約五丈七尺,寬約一丈六尺,底平,可沿河網開至珠三角地區的各個地方演出。大型的戲班有一百人以上,往往有兩條船。據統計,光緒年間廣東的紅船有一千多條,反映出粵劇在此時的流行程度。
妓女船,有橫樓、老矩艇、沙姑、皮條開埋艇等數種船舶。橫樓是停泊于珠江上的大船,或又稱“花艇”。初為文人雅士、官宦富商游江之畫舫,不免召伎助興,后逐漸演變為妓女艇。這類花艇頂棚側棚封密性較好,并飾以彩色玻璃窗,一般停泊于河中,接送客人則由小船負責,稱之為“皮條開埋艇”。趙翼(1727~1824年)《檐曝雜記》云“廣州珠江疍艇不下七八千,皆以脂粉為生……珠江甚闊,疍船所聚長七八里,列十數層,皆植木以架船,雖大風浪不動。中空水街,小船數百來往期間。客之上疍船者,皆由小船渡”。
珠江上的龍船一般限于五月端午節前后出現,故有些外銷畫寫作“五月龍船”。珠三角地區龍舟競賽的風氣濃厚,清代順德、番禺龍舟尤為出名。外銷畫對龍舟描繪十分詳細,除畫出船舶形狀外,還刻畫了前頭持三角旗指揮者、中部擊鼓鳴金者、持羅傘者、尾部掌舵者以及槳手等,真實反映了清代龍舟的基本特點。
編輯:付裕
關鍵詞:船舶 珠江 外銷 廣州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