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商場“毒氣”誰來管?
天氣漸熱,許多市民把有空調的大商場、超市當成休閑避暑的好去處。這真是個“聰明”的選擇嗎?近日,筆者走訪了北京幾家大中型商場和超市,發現這些場所的空氣質量都不盡如人意。
所售商品質量有問題,貨物擺放太過密集,加之沒有及時或合理使用空調等通風設備,令一些商場超市“不透氣”。
4月11日,在朝陽區某地下超市,9點多正是市民買菜的高峰期。生鮮區擠滿了人,當時室外氣溫為12攝氏度,室內氣溫卻高達22攝氏度,進去不到半分鐘就明顯感覺到悶熱缺氧,不少排隊買菜的大爺大媽都脫了外套。“喘不上氣,也沒人搭理咱。”正在排隊的劉大爺抱怨。
較之超市商場,家居大賣場的空氣問題更為嚴重。除了貨多、人擠、缺氧,裝修裝飾材料散發出的甲醛等氣體,也讓許多顧客感覺惡心、頭暈。
4月13日,在宜家家居一層,正在提貨的張女士夫婦都戴著口罩。“不是防霧霾,是防這兒的有害氣體。”舉目望去,自提區布滿了一兩層樓高的貨架,灰塵四處飛揚,不少消費者邊以手掩鼻,邊推車而行。和新婚妻子一起挑選家具的王先生說,家居城的空氣都很糟糕。“刨花板、密度板、膠合板、墻紙都在源源不斷地釋放甲醛。每次逛完,嗓子、眼睛都很難受。”
采訪中,許多消費者反映,十分痛恨商場的“華山一條道”——不少超市和商場為了增加消費者與商品“接觸”的時間,提高隨機消費額度,故意在超市內只設置單一通道。即使消費者只需要購買一件物品,也必須逛完整個商場。比如家樂福超市慈云寺店,雖然入口和出口直線距離很近,但要從入口走到出口,必須走完地下一層再坐電梯到一層,再走完整個一層,這家超市的其他連鎖店也大多采取這種“路徑設計”。貨挨貨、人擠人,進去易、出來難,一些老年消費者即使感到胸悶氣短,也難以在短時間內走到出口。
專家指出,“公共場所”對公共健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關部門應該對商場、圖書館、車站等公共場所的空氣質量進行有效監管。
事實上,早在2006年北京市海淀區就率先在轄區內大型商場、超市等人群密集場所推出了公共場所空氣衛生監測公示系統。該系統價格在四五萬元左右,通過2個設在場所內部的監測探頭,可以對場所內空氣衛生質量進行實時監控,并通過電子公示牌顯示監測結果,使商家和消費者可以及時了解場所內空氣衛生質量的變化情況。按計劃,該監測系統擬在海淀區進行試點后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實施,然而8年過去了,“推廣”卻沒了下文。
根據原衛生部2011年5月1日起實施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未按照規定對公共場所的空氣、微小氣候、水質、采光、照明、噪聲、顧客用品用具等進行衛生檢測的,依據第三十六條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并可處以2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依法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衛生許可證。
2013年8月,北京市衛生監督所宣布,如發現北京的公共場所空氣污濁等異常情況,市民可撥打北京市公共衛生熱線12320投訴舉報。
“規定缺乏操作性,就成了擺設。老百姓不是專家,怎么判斷‘空氣污濁’的程度呢?而且這個‘污濁’的概念也含混不清啊,缺氧、甲醛超標……這些指標還是應該通過電子屏顯示出來,讓大家一目了然。”家住海淀區的莊紅女士認為,空氣衛生監控設備只有四五萬元,哪家商場都裝得起。關鍵看管理部門是否強力推行。“別讓這項惠民舉措,成了半拉子工程。”她說。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商場 超市 空氣 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