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專家教你繞過誤區“睡個好覺”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據統計,我國有睡眠障礙的人約有38.2%。睡眠障礙不僅損害患者的免疫系統,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還會使其面臨巨大的精神壓力,甚至引發心理疾病。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睡眠醫學科主任醫師孫洪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提出——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一覺睡到大天亮的感覺真好。可如今,這種感覺卻成了很多人的奢望。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數據顯示,全世界約有27%的人患有睡眠障礙,我國有各類睡眠障礙的人更是高達38.2%。更讓人憂心的是,很多人對科學睡眠和睡眠障礙的認知不到位,甚至存在認識誤區。
飲酒對睡眠改善無益
生活中,對健康睡眠存在認識誤區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睡眠障礙患者。“比如打鼾。偶爾一次打鼾跟偶爾一次失眠一樣,無關大礙。但是經常睡覺打鼾的人,尤其是晚上因為打鼾而被憋醒的人,就需要高度重視了。這些人,可能已經患上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該病多見于肥胖的中老年人,很容易導致大腦缺氧,可能引起夜間心絞痛和心肌梗死。”孫洪強表示,他在臨床上接觸的打鼾患者中,有半數以上沒有充分認識到睡覺打鼾的危害性,有的甚至認為睡覺打鼾只是一種生理現象。
也有部分經常性失眠的人群認為酒精可以催眠,于是依賴酒精入睡。“而實際上,酒精除了麻痹人的神經之外,往往會造成人的早醒現象,對睡眠的改善并無益處。”孫洪強說。
更為嚴重的是,睡眠障礙患者往往同時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在我國,每3個慢性失眠患者當中就有一人患有‘三高’之一的疾病。這些疾病相互影響,摧殘著患者的免疫系統,除了給患者帶來身體的痛苦及沉重的經濟負擔之外,同時還會造成巨大的精神負擔,有的甚至因此患上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
“還有一些年輕人將蕭紅的名句‘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會長眠’作為座右銘,把睡眠當做可以隨意消費的‘信用卡’,毫無節制地刷,最終皮膚病、腸胃病、神經系統疾病等都趁機而入了。”孫洪強表示。
睡眠多寡都是病
一般而言,一個人每天的睡眠時長達到6小時以上,第二天可以精力充沛地工作生活的睡眠狀況,就是正常睡眠。“如果入睡時間在半小時以上,癥狀持續超過一個月,即可視為失眠。”孫洪強說,睡不著,即我們常說的失眠,是睡眠障礙的最常見癥狀之一。
“與睡不著相對應的是睡得多。這類患者即使一天的睡眠時長超過10小時,依然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更為嚴重的發作性睡病患者,想睡就必須馬上入睡,而且是隨時隨地。顯而易見,睡得多同樣也屬于睡眠障礙疾病。”孫洪強說。
但是,人們對睡不著和睡得多的認識,卻大相徑庭。“很多人認為睡不著是一種病,而對于睡得多,卻往往不認為是病。這種認識誤區帶來的嚴重后果其實是無法估量的。”孫洪強解釋說,不管是睡不著,還是睡得多,都會導致第二天的精神狀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種不適狀況,這對于生產和生活都是極其危險的。“比如,司機在開車的時候打個盹,就可能釀成一樁車禍。再比如,負責生產流水線的工人,一個不留神就可能導致一場事故。”
除了睡不著和睡得多,另一種常見睡眠障礙是睡眠質量差。這類病人,睡眠一般較淺,且多夢易醒,醒了之后再入睡困難。
“由此看來,睡眠障礙絕對不是失眠這么簡單,我們需要科學地對待睡眠健康。”孫洪強強調,應把健康睡眠提升到和吃飯喝水同樣重要的位置。
好的睡眠習慣勝過好的療法
究竟什么樣的睡眠是科學睡眠呢?孫洪強給出了幾個參考標準。
從時長和周期上說,每天的睡眠應在6小時以上,每晚11點至第二天早上5點是睡眠的最佳時期。從睡眠的效果來講,一覺之后要能解乏。此外,睡眠還有生理規律:隨著人的年齡增長,所需要的睡眠時長越來越短。并且,人的睡眠有深淺之分,且相互交替,一般前半夜深睡眠較多,后半夜淺睡眠較多。深淺睡眠過程都有夢產生,而我們能夠清晰記得的夢境一般出現在淺睡眠過程中,尤其是快要醒來的時候。
“好的睡眠習慣遠比好的治療方法重要。”孫洪強表示,晚上不喝濃茶,睡前不看刺激性電影,沒事別躺在床上,時間允許就睡個午覺,睡前喝杯熱牛奶,選擇適合的枕頭等,都有助于培養好的睡眠習慣。
對于睡眠障礙患者,則要積極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不能把睡眠障礙不當病,但也不能把它看得過于嚴重,這樣可能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恢復治療。”
“每個人對睡眠的需求存在個體差異,判斷睡眠狀況好壞的根本標準是能否解乏,第二天能否精力充沛地工作生活,而不是單純的數字比對。”孫洪強強調。
(原標題:好睡與吃飯喝水同樣重要)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睡眠 障礙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