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高層頻赴一線部署反恐工作 基層民警裝備升級(圖)
反恐專業(yè)首次招生 人才如何培養(yǎng)?
“樹立情報意識,在恐怖案件的預謀階段捕捉信息,是反恐工作的最高形式。反恐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既要有戰(zhàn)略思維,也要掌握實踐技能。”——公安大學情報學系主任蘇英杰
除了實戰(zhàn)層面對反恐問題的重視,對于反恐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也納入到國家的長期規(guī)劃之中。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今年開設反恐專業(yè),面向全國招收80名學生,公安大學因此成為全國公安系統(tǒng)院校中首家開設反恐專業(yè)的高校。
“當前反恐形勢越來越嚴峻,中央領導對反恐問題也做過多次批示。反恐專業(yè)的醞釀不是一時的,而是之前就有考慮。”公安大學情報學系主任蘇英杰向北青報記者透露,“公安部此前要求有條件的公安院校要建立反恐專業(yè),培養(yǎng)專門的反恐人才。我們學校有關院系對國際、國內反恐形勢做過研判之后,認為現在的辦學條件是比較成熟的。”
據悉,反恐專業(yè)是情報學系的一個專業(yè)方向。首批入學的80名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既包括恐怖主義概論、恐怖組織研究等理論課程,也包括反恐專案偵查、網絡犯罪偵查與取證、處恐戰(zhàn)術與指揮等“實戰(zhàn)”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邀請一線民警進行授課,此外還會把學生派出去,到實戰(zhàn)部門和一線進行鍛煉。”蘇英杰介紹。
蘇英杰表示,該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既要有戰(zhàn)略思維,也要掌握實踐技能。“比如恐怖案件在預謀階段,我們怎么捕捉信息,如何對情報進行分析,怎樣發(fā)現恐怖主義活動的敵情線索,力爭在恐怖行動發(fā)生之前破獲案件。而一旦案件發(fā)生,又能跟得上偵查手段,果斷處置涉恐專案,需要和恐怖分子談判的時候,能抓住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
對話
吳紹忠:反恐資源應向公共場所傾斜
對話動機:首部國家安全藍皮書于近日發(fā)布,在《中國境內恐怖主義襲擊特點與防范對策》一文中,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情報學系副教授吳紹忠提出了他對于反恐問題的見解。
恐怖活動呈地域擴大趨勢
北青報:和往年相比,2013年以來的境內恐怖主義活動呈現了什么樣的特點?
吳紹忠:去年發(fā)生在北京的“10·28”恐怖襲擊可以視為反映恐怖組織新動向的一個信號,即“東突”恐怖分子開始將目光從新疆轉向新疆以外地區(qū)。總體而言,新疆以外的地區(qū)防范、打擊恐怖主義的經驗和能力與新疆相比比較欠缺。而且新疆以外的地區(qū),尤其是部分核心城市,人口集中、媒體發(fā)達,信息傳播速度極快,一旦遭受恐怖攻擊,其危害會更廣、影響會更大。今年的昆明“3·01”恐怖襲擊也印證了這一點。
在武器的選擇上,較為容易獲得的刀具、斧頭和汽油成為了恐怖分子的首選,但武器的簡單并不影響恐怖分子的傷害能力。除此之外,利用宗教極端思想來煽動仇恨、利用恐怖主義思想來泯滅人性,并利用二者對恐怖團伙成員進行組織及管理也是2013年境內恐怖主義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
反恐工作必須全社會參與
北青報:恐怖活動的觸角延伸向普通民眾,給不少人帶來了心靈上的恐慌和不安全感。防止公共場所發(fā)生暴力恐怖事件的難度在哪兒?
吳紹忠:公共場所一直以來都是恐怖分子進行襲擊的首選目標。這是因為:第一,公共場所人員聚集,恐怖襲擊的效果可以最大化;第二,在公共場所中,多數人相互之間并不認識,因此恐怖分子混跡其中也難以引人關注;第三,公共場所往往是一個完全開放或相對開放的空間,恐怖分子進入或離開幾乎沒有任何難度;第四,公共場所人員數量眾多、流動迅速,安保部門的常規(guī)監(jiān)控難以面面俱到;第五,城市中的公共場所太多,我們所擁有的資源難以做到全部而且有效地覆蓋。
北青報:需要采取哪些措施進一步完善公共場所的安保水平?普通民眾自身在這個過程中又可以做些什么?
吳紹忠:防范和打擊恐怖主義是公安機關當仁不讓的職責,但是這項工作必須全社會參與,只有構建一個包括政府各職能部門、社會各種組織與機構以及每一個民眾在內的綜合防控體系才能有效防范和打擊恐怖主義。要完善公共場所的安保水平,首先全社會要樹立一種風險意識,在傳統(tǒng)的人防、技防等方面投入相應的資源,采取更加科學、有效、合理的安保措施。其次,公安機關在警務資源的投放上,應該向容易遭受恐怖襲擊的公共場所傾斜。同時,公安機關應加強對社會各機構的安保培訓。
就普通民眾而言,應該改變恐怖主義離我們很遠的想法,要認識到恐怖主義離我們其實并不遠,隨時有可能發(fā)生在每個人身邊。政府有關部門應大力加強對于防范和打擊恐怖主義知識的宣傳和相關能力、素質的教育與培訓。
要把裝備優(yōu)勢轉化為反恐勝勢
北青報:近年來,公安機關應對恐怖襲擊的處置水平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根據您的觀察,普通執(zhí)勤民警的巡視裝備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吳紹忠:公安機關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提升處置恐怖襲擊的水平。尤其是近一年來,公安機關采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從處置上來看:首先公安機關的響應時間進一步縮短,能夠在襲擊開始后就馬上趕赴現場,減小了恐怖襲擊的危害;其次公安機關的戰(zhàn)術應對更加得當。但是今年昆明“3·01”恐怖襲擊案提醒我們,內地政府和公安機關在防范和處置恐怖襲擊方面經驗尚顯不足,水平還有待于提高。
昆明“3·01”恐怖襲擊之后,普通執(zhí)勤民警的巡邏裝備最大的變化就在于“真槍實彈”,這項措施必將極大地提升公安機關處置恐怖襲擊的水平。通過合理選擇槍支類型,改變巡邏的策略,普通民警巡邏的效能與威懾力都將得到提升。
北青報:此前,傅政華副部長在北京火車站巡視的過程中對執(zhí)勤民警提出“槍法要準”、“一擊制勝”等要求。普通民眾可能非常關心一個話題,民警配槍巡邏,在裝備跟進的前提之下,還需要在日常訓練中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以應對突發(fā)情況?
吳紹忠:配槍巡邏提升了民警相對于恐怖分子在裝備上的優(yōu)勢,但這種優(yōu)勢要轉化為勝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民警應該加強對恐怖主義相關知識的學習,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不殆;其次,要加強對于槍支使用的訓練,真正實現傅政華副部長要求的“槍法要準”、“一擊制勝”。恐怖襲擊往往發(fā)生在公共場所,現場有很多的普通民眾,如果槍支使用水平不高,不僅難以制服恐怖分子,反而有可能成為掣肘的因素;再次,要加強對于反恐技戰(zhàn)術的訓練,合理的技戰(zhàn)術能以最小代價使得警方的目標最大化;另外,要加強對于民警體能、心理的培訓。反恐工作艱巨而繁重,民警不僅要在體力上有巨大的付出,還要面對喪失了人性的恐怖分子,體能訓練、心理疏導必不可少。(本版文/本報記者 桂田田 攝影/本報記者 汪震龍)
編輯:付鵬
關鍵詞:反恐 基層 民警 工作 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