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建議
安徽省政協建言公共文化 要真正姓“公”
安徽省政協建言提升文化惠民水平
公共文化就要真正姓“公”
本報訊﹙通訊員孔肖四記者胡海燕﹚6月20日,安徽省政協召開“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文化惠民水平”對口協商會。
文化建設一直是安徽省政協關注的焦點,這次省政協的切入角度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省委、省政府、省政協聯合制定的年度重點協商計劃安排,該課題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曹征海、副省長謝廣祥和省政協副主席王秀芳、趙韓牽頭,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和省政協教科委、社法委承辦。
省政協調研組指出,現有的公共文化供給模式存在供需矛盾和結構性短缺,群眾對電影和圖書有潛在需求,但放映片子過時,一些農家書屋圖書看不懂用不上。民革安徽省委調研時則發現,存在城鄉公民之間的文化權益不公平現象突出、文化服務能力薄弱、民間資本不愿進入、經費使用效益不佳、農民的主體性作用薄弱等問題。部分民主黨派和委員指出,一些地方的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的建設與服務基本上都是行政層級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導致了有些地方資源不夠用,有些地方資源沒人用等現象。
文化人才是會議關注的一個焦點,民盟安徽省委等指出,文化人才總量嚴重不足,專業人才占全部文化隊伍不到1/3,復合型和高技能人才更是低于10%。此外,還存在人才流動不暢,人才發展不完善等問題。委員們建議,以文化專業技術人才、業余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三支隊伍為人才建設重點,建立分級的人才評估體系和全省統一的人才認證制度和認證體系。還要加大對體制外人才培養力度,把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業余文化骨干、文化熱心人、文化志愿者等體制外人才納入公共文化人才工作服務對象。
曹征海認為,委員們提出的很多意見都是很有決策價值、很有見地和很有必要的。省政協建議案在集中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提出建立6個機制:多元供給文化建設投入機制、資源整合機制、適應需求的文化產品供給機制、考核機制、群眾反饋評價機制、人才隊伍建設長效機制。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文化 政協 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