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合作是區域合作的典范,40年來廣東、香港、澳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均取得驚人成就。每一輪對港澳的開放促成新的改革,每一輪改革,三地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三地的合作和發展都走向一個新舞臺,踏上一個新臺階。【詳細】
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務必堅持創新開放、融合互補,奮力共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建設。【詳細】
深圳可以說是中國的“硅谷”,與美國硅谷在科技人才儲備方面還有較大差異。在美國硅谷有很多中國和印度的工程師,有數字顯示,他們占整個硅谷就業人口的33%。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須要有更高視野,吸引人才,打出組合拳,將其建設成整體都市群。【詳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于推動全面開放和推動“一國兩制”發展新實踐,支持港澳地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強港澳特別是港澳年輕人的國家意識有重要意義。【詳細】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種跨模態的新模式,建設大灣區既是機遇,也是新的挑戰。聚集全球華僑華人資源效應,繼續發聲并聚集力量為國獻計出力。【詳細】
力求改革釋放出既有利于大灣區互利合作,又有利于港澳人心回歸的制度紅利和政策紅利。通過制度創新,為港澳年輕一代在大灣區創業創新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詳細】
大灣區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加強綜合協調。經過有益嘗試已有兩個成功案例:一是港深高鐵“一地兩檢”,這從法律層面解決了難題。二是香港和深圳共建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雙方從政府層面探索了協調機制,實現港深兩地優勢對接。【詳細】
探索鼓勵創新創業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為港澳青年到灣區創新創業提供更好法律環境。培育金融市場,吸引創業資金來大灣區提供金融服務。加強政府服務,發揮政協優勢,發揮商會、專業團體和工商聯的職能,為港澳團隊提供信息咨詢服務。【詳細】
統籌澳門和內地灣區城市之間的就業、創業政策接軌和福利保障體系,為澳門青年、尤其是在海外名校讀書的澳門青年才俊參與大灣區建設增添動力并解決后顧之憂。同時,加強雙向人才交流,吸引內地優秀人才到澳門發展。【詳細】
過去一年香港出現新氣象,社會穩定向前的正能量不斷增加,行政長官施政得到市民普遍肯定。當前應當用好大灣區發展機遇,解決香港土地房屋供應不足、人口老化以及青年人機會少的矛盾。【詳細】
打通人才流,實現人才共享。提高灣區人才待遇,創新人才流通機制,例如:制定港澳醫師在內地執業地方標準,試點簡化港澳醫生在大灣區行醫手續;試點三地專科醫師共享及多點執業。【詳細】
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點之一,也是區內居民共同關心的議題。建議以“人”為出發點和著力點,從六個方面采取行動,建設大灣區優質生活圈。【詳細】
盡快確定《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作為港澳居民在內地的法定身份證件,并納入公民身份信息核查服務平臺。同時,建議在大灣區先行先試,對港澳居民在內地就學、就業、社保、醫療、住房、設立公司及法律文書認受性等問題進行綜合安排。對呼聲較高的民生問題予以優先解決。【詳細】
國家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戰略,讓香港迎來重大的發展契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使九市兩區互補不足、錯位發展,建立更緊密的粵港澳關系,推動大灣區一體化發展。【詳細】
支持香港成為“一帶一路國際仲裁中心”。香港已簽署《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作出的仲裁裁決可在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承認與執行。建議推動香港成為處理“一帶一路”相關合約爭議的仲裁中心。【詳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戰略,目標是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在大灣區領域提出有利民生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指標,增強大灣區居民向心力和幸福感。【詳細】
統籌推進灣區建設,拓展“一國兩制”新實踐。一是統一領導。成立統籌協調機制,建立三地和“9+2”協調機構,自上而下高效協同聯動;二是規劃引導。統籌制定專項計劃和地方細則,與港澳發展規劃銜接,界定各城市發展定位與分工;三是突出重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注重港澳社會需求。【詳細】
我感到本次座談會非常務實,政協委員通過實地調研提出的問題和解決措施都非常具體,極具針對性和可行性,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旁聽會議令我感到,雙周協商座談會作為政協協商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對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深入討論和提出具體解決辦法,有利于國家對重大問題的決策。【詳細】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新引擎,建議通盤考慮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對周邊區域的帶動和引領,延續過去十多年來泛珠三角聯動發展的勢頭,特別是東西兩翼即以廈門特區為龍頭的福建灣區和以海南特區為龍頭的北部灣區,形成更大扇面,構建我國一個新的大灣區經濟增長極。【詳細】
本次雙周協商座談會選題準、站位高、非常及時,而聆聽各位委員、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使我更充分認識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結合工作實踐,建議進一步做好青年工作,吸引更多青年來大灣區實習、創業、就業發展,為青年提供更便利的生活;通過打造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通過青年的互動交流,深化青年融合。【詳細】
推進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對于促進內地與港澳合作,確保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建議堅持以人為中心,用政策吸引人,用環境溫暖人,用機制激勵人,用真情留住人,切實增加大灣區居民的獲得感和認同感。【詳細】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中,人才是第一位的,要吸引人才前來創業,得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除了有便利的住房、教育、醫療以外,也得有高品質的文化藝術生活。【詳細】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金融問題是關鍵之一,還有不少難題需要破解。核心是三地貨幣自由兌換、資金自由流動問題。應當統籌規劃,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當前可先從港澳居民到大灣區創業、購房、養老等所需基本金融服務做起,方便開戶、支付、結算和融資。【詳細】
委員們的發言很務實,提出的問題和意見建議有利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中之重還是體制機制創新,這不僅是粵港澳大灣區有別于其他灣區的最大特點,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最大挑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