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推薦
國務院:沒有法律依據的執法隊伍將清理
《國務院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昨天由中國政府網發布。
《意見》表示,要放寬市場準入,強化市場行為監管,到2020年建成體制比較成熟、制度更加定型的市場監管體系。
《意見》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切實解決食品藥品、生態環境、安全生產、金融服務、網絡信息、電子商務、房地產等領域擾亂市場秩序、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
27個中央單位認領職責任務
就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等現有問題,《意見》提出7方面27條措施及責任單位。
在任務列表中,發改委等27個單位“榜上有名”,其中,發改委、中央編辦、工商總局、法制辦分別被提及12次、11次、10次、8次,是任務較多的前幾個部門。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也被列為責任單位,具體涉及4項任務。
另外,還有15項任務指明由各相關市場監管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市級設執法隊伍 區級不設
《意見》要求解決多頭執法,清理取消沒有法律法規依據、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的執法隊伍,對市場監管部門直接承擔執法職責的,原則上不另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執法隊伍。
對多層重復執法,《意見》明確由基層監管的事項,中央政府和省、自治區政府市場監管部門,主要行使市場執法監督指導、協調跨區域執法和重大案件查處職責的,原則上不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執法隊伍。
設區的市,市級部門承擔執法職責并設立執法隊伍的,區本級不設執法隊伍;區級部門承擔執法職責并設立執法隊伍的,市本級不設執法隊伍。
對外地產品設“門檻”將糾正
《意見》指出,要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對各級政府和部門涉及市場準入、經營行為規范的法規、規章和規定進行全面清理,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糾正違反法律法規實行優惠政策招商的行為,糾正違反法律法規對外地產品或者服務設定歧視性準入條件及收費項目、規定歧視性價格及購買指定的產品、服務等行為。
對于違反法律法規禁止性規定的市場主體,對于達不到節能環保、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工程質量等強制性標準的市場主體,應當依法予以取締,吊銷相關證照。加大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力度,有效防范通過并購獲取壟斷地位并損害市場競爭的行為;改革自然壟斷行業監管辦法,強化壟斷環節監管。
食藥領域罰款擬“按日計罰”
《意見》要求,調整食品藥品、生態環境、安全生產、勞動保障等領域現行法律制度中罰款等法律責任的規定,探索按日計罰等法律責任形式。擴大市場監管法律制度中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依法大幅度提高賠償倍數。
當發生市場監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損害相對人合法權益時,須履行補償或賠償責任。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嚴禁下達罰款任務,嚴禁收費罰沒收入按比例返還等與部門利益掛鉤或者變相掛鉤。文/本報記者 鄒春霞
專家觀點
國務院首提完善市場監管體系頂層設計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宋世明在中國機構編制網撰文指出,這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首次系統完整地提出關于完善市場監管體系的頂層設計,提供了2020年前改革市場監管體系的行動指南。
宋世明認為,《意見》中的頂層設計與具體改革措施,沒有將“管”字當頭,而是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將“簡政放權”作為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首要原則。
宋世明指出,監管者、市場主體、監管方式是現代市場監管體系的三大基本元素。《意見》提出的27條改革措施抓住了“兩頭”,突出了“中間”。對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落實市場主體行為規范責任;對監管者,“法無授權不可為”、“法有規定必須為”,落實部門市場監管責任和屬地政府責任;對中間,首次創新了風險監管、信用監管、平臺監管等監管方式,對提升政府的市場監管能力可謂雪中送炭。據中國機構編制網
編輯:曾珂
關鍵詞:國務院 清理沒有法律依據的執法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