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天下
調查:BMC出版社發表涉假論文事件問題出在哪
新華社倫敦4月2日電新聞調查:BMC出版社發表涉假論文事件問題出在哪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一場涉及中國科研人員的學術論文撤回事件再次給學術界敲響警鐘。英國知名出版社BMC日前宣布,由于“同行評審過程受到不正當影響以及存在問題”,導致相關文章的學術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決定撤回43篇學術文章。
從BMC提供給新華社記者的遭撤論文名單來看,有41篇論文的作者來自中國,涉及中國醫科大學、四川大學和山東大學等38家機構。多數論文的題目都涉及非常專業的醫學領域研究成果。
BMC出版社負責科研誠信問題的副總編吉基莎·帕特爾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撤回這43篇學術論文以來,還沒有發現其它論文存在此類問題。出版社已采取措施封堵可能存在的漏洞,初步調查顯示造假過程可能有第三方機構參與。
帕特爾說,BMC在此前一篇學術論文發表前進行的內部審查中發現了問題,隨后展開更大范圍調查。這些調查并不僅僅針對來自中國的論文,BMC對所有提交論文的作者都有著嚴格的同行評審要求。
BMC發行超過270種學術期刊,包括《BMC醫學》、《BMC生物學》等業內知名刊物。這些期刊基本都實行“同行評審”政策。
所謂同行評審是學術刊物普遍采用的一種論文評審制度。一般由刊物編輯邀請論文所涉領域的學者,對論文質量進行評價,主編參考評議結果決定是否刊發。這一制度本意在于確保論文“開誠布公”,保證研究足夠真實、有分量。
但這一體系的實際效果還存在一定爭議,尤其是很多期刊允許論文作者自己推薦同行評審人選。
會員包括9000多名期刊主編的國際組織“出版物道德準則委員會”在一則相關聲明中就指出了這種體系如何被操縱——論文作者向編輯推薦的“同行”很可能是事先協調好的“熟人”,他短時間內通過看似合法的賬戶提交有利于論文作者的評審意見,這類“同行”給出的修改意見多數非常簡短,往往僅限于語法方面。
事實上,也正是這些“同行”的行為特征引起了BMC的警覺。撤回論文后,出版社對評審過程存在的漏洞進行了相應補救。
出版社已關閉使用多時的“自動上傳系統”,這個系統主要是為方便論文作者直接提交同行評審候選人資料。出版社認為,這個系統存在的漏洞,有可能就是導致這次“同行評審”風波的一個重要因素。
帕特爾對新華社記者說,BMC已關閉這個系統,并已通知本出版社編輯以及其他學術出版社的編輯,提醒他們有關操作存在的漏洞。
出版社和出版物道德準則委員會中都有人指出,利用這些漏洞的幕后黑手很可能是一些第三方機構。他們懷疑正是這些機構幫助作者通過自動上傳系統向編輯提供虛假的同行資料。
BMC高級編輯伊麗莎白·莫伊倫在博客上說,有些“行為”似乎是機構所為,這些機構向母語為非英語的論文作者提供文字修改潤色和論文提交方面的服務。
業界人士為此也呼吁,有必要讓學者們更清楚地了解他們的行為在什么情況下會踩紅線。
帕特爾說,確實有許多研究人員會找第三方機構潤色論文,也確實有許多這類合法機構能幫助學者按期刊要求對論文格式等進行優化,但“我們希望與研究資助人和機構展開合作,確保學者了解合法第三方服務機構與那些可能存在不恰當行為主體的區別”。
然而,也不能排除這些做出“不恰當行為”的第三方機構是在論文作者完全知情的情況下行事的可能。“我們不確定這種說法完全正確,但這些學者確實面臨很大的發表論文的壓力,”帕特爾說。
學者能否在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會對他們在專業領域的名譽和地位產生不小影響,尤其還涉及職稱評定等方面。
出版物道德準則委員會的聲明說,期刊編輯對目前同行評審出現的操作漏洞也負有一定責任。該委員會建議編輯們詳細核實每一篇論文涉及的評審人士姓名、地址以及電子郵件賬戶真實性,尤其是那些作者推薦的人選。編輯更不應該只邀請這些推薦的人選參與同行評審。
這次論文撤回事件后,BMC在這方面已采取措施修補漏洞。但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要有追逐名利的風氣,這種“貓鼠游戲”或許還會發生。
帕特爾說:“盡管總有人想方設法利用系統漏洞來造假,我們相信通過采取這一系列措施,至少能降低相關的風險。”(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BMC涉假論文事件 調查 中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