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天下
時局看點:王岐山河南調研為何要赴紅旗渠
原標題:時局看點:王岐山河南調研為何要赴紅旗渠
至今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干渠通水已滿50周年。在此前夕,3月27日至2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赴河南調研,專程來到紅旗渠紀念館,參觀青年洞,并表示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的縮影。
在兩會后的調研首站河南,王岐山為何選擇去看看紅旗渠?在反腐逐步向基層推進的背景下,王岐山此次提出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有何深意?
王岐山河南兩提紅旗渠精神
從公開行程上看,紅旗渠是王岐山此次赴豫最先調研的地點。
據《河南日報》報道,27日下午,王岐山不僅在紅旗渠紀念館的珍貴歷史照片前駐足,而且當講解員情不自禁地唱起紀錄片《紅旗渠》主題歌《定叫山河換新裝》時,也和著鏗鏘豪邁的旋律深情詠唱,并感慨地說看過電影《紅旗渠》,印象很深,很感人。
《大河報》披露了更多細節。王岐山當時說,他在不同崗位上到河南很多次,這次實地看了紅旗渠,感悟很深。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那個時代或者說在當代的縮影。在中國歷史上,河南還有很多類似的可歌可泣的事情。中華民族的這種精神文化和力量伴隨著DNA一代一代傳承。
28日上午與河南省有關領導干部的座談會上,王岐山在講話中闡述加強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性時,繼續點出紅旗渠精神。
“必須緊緊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關鍵環節,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和紅旗渠精神,深化教育實踐活動成果,使廣大基層干部增強宗旨意識,牢記為民務實清廉,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堅強戰斗堡壘,讓群眾看得到、體會得到、享受得到全面從嚴治黨成果。”他表示。
中紀委官網重溫紅旗渠的故事
紅旗渠精神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回顧紅旗渠的建成歷史,或許能更好地理解。3月29日,在王岐山從河南調研結束后的第二天,中紀委監察部官網專門刊文介紹紅旗渠的故事。
20世紀50年代后,林縣(今河南安陽林州)人民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當時還不到30歲的縣委書記楊貴決心率領林縣人民改變因極端缺水而貧困交加的艱難境況。
以楊貴為首的林縣縣委一班人不僅面臨資金缺乏、險惡施工條件等困難,還面臨著誤解、指責,甚至丟官罷職的嚴驗。但在建設過程中,楊貴和縣委一班人“干”字當頭,在工地與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克時艱,真正同群眾風雨同舟,血肉相連。
文章特別提到,修渠10年,林縣縣委動用了大量的資金和物資,但從沒有發生過一宗請客送禮、揮霍浪費的情況,也沒有一個干部貪污挪用一絲一毫的錢糧物資。
10年后,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林縣人民斬斷1250個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鑿通211個隧洞,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終于建成。
“紅旗渠精神實際上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是不怕困難和敢于擔當的精神,同時也是基層領導干部與群眾同甘共苦、共同奮斗的精神。”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軍指出。
王岐山用紅旗渠精神想提醒什么
身為中紀委書記的王岐山,此次調研兩度提及紅旗渠精神,不得不令人想到與加強倡廉工作的關系。
“預防腐敗,教育為先。”戴焰軍認為,對絕大多數黨員干部來說,首先是要夯實思想道德根基,堅定理想信念,真正做到“不想腐”,在各種考驗面前保持定力。而紅旗渠故事本身就是很好的“活教材”,黨員干部們能夠從當時楊貴等基層干部身上找差距、比不足。
中央高層高度重視“思想拒腐”工作。今年1月召開的十八屆中紀委第五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黨組織深入開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筑牢思想上拒腐防變的堤壩。王岐山也表示,要深入開展黨性教育,增強紀檢監察干部黨的觀念、擔當意識。
在戴焰軍看來,王岐山此次強調弘揚紅旗渠精神,也是提醒廣大黨員干部要以敢于擔當的態度破除反腐過程中的阻力。
“十八大后反腐成效有目共睹,但是面前的任務依然艱巨。”戴焰軍說,“當年能夠在艱苦條件下遇山開路、遇水架橋,能夠在懸崖絕壁上靠簡陋的技術手段開鑿出一條‘人工天河’,當今天在反腐路上遇到阻力時,這種擔當精神就有了重要的啟示意義。”(記者賈玥)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王岐山 為何要赴紅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