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天下
水庫“遺民”的桃源夢——塞北孤島村見聞
原標題:水庫“遺民”的桃源夢——塞北孤島村見聞
新華社石家莊1月20日電(記者朱峰 任麗穎)冬日塞北,寒風凜冽。湖面上,遠處傳來噠噠噠的柴油發動機聲,一艘小船緩慢地向岸邊駛來。
駕船的是一名三十多歲滿臉風霜的漢子,披著綠色軍大衣,招手示意記者上船。他叫劉景實,是專程來接我們進村的。
這里是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的潘家口水庫一隅,周邊崇山峻嶺,萬里長城延綿于上。記者要去的村莊叫藍旗地,坐落于水庫里面的大山內,至今不通陸路,與外界聯系的唯一交通方式就是坐船,是個名副其實的孤島村。
“得一個多小時才能到,你們要受點苦了。”劉景實說。他一邊開著船,一邊跟記者打開了話匣子,“你們來的不是時候。夏天來這里青山綠水,還涼快。現在馬上就進入臘月了,水面結冰多,大船都在岸邊被凍得死死的,我只好開這種敞篷的小船來,速度慢不說,關鍵是太冷。”
聽著船家的介紹,不知不覺消磨了時光,藍旗地已在眼前。靠岸,下船,眼前的一切都讓記者感到新奇,村民房屋散落在山腰上,從這家去那家要走好幾分鐘的山路。漫山遍野是枯黃的樹木,山下則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水面。
村支書劉景彪告訴記者,潘家口水庫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修建,從此老村莊沒入水底,一部分村民搬遷出去了,還有一部分村民不愿離開,就依山而居形成了現在的藍旗地村,這些村民也被外界稱為水庫“遺民”。
“以前的日子真是與世隔絕啊,沒有動力船,人工劃船得三個小時到岸,半個月才坐船出去一趟,買些必備的生活用品,到冬天水庫結冰后,整整三個月出不去,大家都是趕在結冰前準備好足夠的過冬物品,開春后才能下山。”劉景彪說。
交通是藍旗地村民最頭疼的問題。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柴油船、電動船陸續出現在村里,坐船的時間大為縮短,有些快艇半個小時就能到達對岸。但陸路遲遲不能解決,前些年村民集資總共籌得三萬元,打算鉆山洞修隧道與山背面的公路相通,但僅打了100米就因資金用完而停工。
不過,好日子就要到來。據劉景彪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民生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寬城縣政府主動派工作人員到村里了解修路問題,從2014年起就由縣財政撥款繼續打隧道,縣交通局承建,預計2015年10月之前就能通車,屆時藍旗地村民可以坐車出村了。
通往村外的道路即將貫通,藍旗地村民如今想的最多的是如何發家致富,同時保護好環境。記者采訪了解到,這個村目前共有98口人,過去主要以打魚養魚為生,現在多數人想發展旅游業。
走進村民劉保朝的家里,他正和妻子收拾新房,這是一套兩室一廳的新瓦房,全部鋪設了地板,臥室有新壘的火炕連著廚房,彩電、冰箱、電暖氣一應俱全。劉保朝說:“我們自己在老宅子住,這處新房準備做農家樂旅館,能住宿能做飯。將來路通了,肯定會有很多游客來。”
“這里完全可以打造成世外桃源。”村民樸素的想法和專家意見不謀而合,正在村里考察的承德市文物局總工程師、河北城市規劃專家王福山說:“這里水面廣闊,山上植被又好,板栗、山楂、山杏等適宜種植,還有一處抗戰遺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齊全。當前寬城縣正在推進民族民俗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進行產業升級轉型,藍旗地村是絕佳的試驗田。當然,前提是絕不能破壞生態環境。”
下午四點鐘,夕陽西下,依舊是劉景實開船送記者返程,依舊一路攀談。他說:“當年修水庫時,政府有安置,可我父母戀著這塊地不愿搬。現在我自己都有兩個孩子了,一直猶豫要不要出去討生活。不過我這兩年心安穩了,決定留下來。因為村里發展越來越好,咱生活水平也不比外人差,守著老祖宗的山水致富過日子,踏實!”
又一個小時過去,船靠近岸邊,太陽已落山。
“再見,明年你們一定要再來啊。”小船上只剩劉景實一個人,他大聲呼喊著,向已經離船上岸的記者作別。(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承德 藍旗地 水庫 交通 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