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劉慈欣:雨果獎是我和譯者劉宇昆共同得的
法制晚報訊(記者 錢業)第一次,亞洲人獲得了由世界科幻協會頒發的雨果獎。獲獎者劉慈欣說,有一座橋梁,讓他到達了這里。
昨天,第73屆雨果獎在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正式揭曉,中國作家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最佳長篇故事獎,《三體》的英文版翻譯劉宇昆代表劉慈欣上臺領獎。
劉宇昆在頒獎典禮上說,“翻譯科幻作品很少進入美國,更不用說獲得雨果獎了。很多人和機構對這本書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很期待后續部分能夠繼續出版。”
劉宇昆還現場朗讀了劉慈欣的獲獎感言,“晚安,女士們先生們。我很榮幸。我很高興你們喜歡它。我讀過許多雨果獎得主的作品,有些有中文版,有些則不得不去閱讀原著。雨果獎是科幻界的一座燈塔,但我從沒想到自己會得到這個獎。翻譯作品總是在跨越兩個不同的文化和時空,就本書而言,這座橋梁就是劉宇昆。他的譯文非常好,幾近完美。”
劉慈欣獲獎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語氣依舊不急不忙,他說自己用平常心看待這次獲獎。“我覺得這不是我一個人在獲獎,很多人在為《三體》推出到美國努力,特別是《三體》的翻譯劉宇昆。他剛剛在頒獎典禮上說他是代替我來領獎,我覺得不是的,這個獎就是我們兩個人共同得的。”
劉慈欣在《三體》出版后很長一段時間在山西陽泉娘子關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直到去年11月才正式調入陽泉市文聯,專心從事文學創作。劉慈欣表示,現在很大一部分經歷花在電影改編的相關事情上,除了《三體》之外,《超級星紀元》、《流浪地球》等多部作品也已經售出了電影改編權。
劉慈欣說,新作品正在構思當中,“但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一個作家可能一輩子也寫不了幾本好書。”
《紐約時報》稱,《三體》系列有可能改變美國科幻小說迷的口味。
《三體》系列也為科幻小說這一類型賦予了新活力,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在中國,科幻小說的文學價值經常被邊緣化。2012年,聲望很高的文學雜志《人民文學》刊登了四篇劉慈欣的小說,這標志著這一類型重新獲得垂青。本質上,科幻小說利用未來的不確定性,推動讀者想象的邊界。因此,在快速變革的中國,關于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便能在讀者當中找到更深的共鳴。
“中國正處在高速現代化與發展的過程中,有點像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國,那也是科幻小說發展的黃金時期。”劉慈欣之前在接受采訪時說,“人們眼中的未來充滿魅力、誘惑與希望,同時也充滿威脅和挑戰。這為科幻小說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科幻小說作家與西安交通大學講師夏笳看來,中國科幻小說還有另一個目的。“科幻小說從晚清開始在中國出現,自那以后,中國科幻小說便在某種程度上承載著‘中國夢’。”她指的是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那段時期。“這個夢是關于追上西方國家,成為強大的現代中國,同時又保存古老的元素。”她補充,“這是我們中國的科幻小說作者必須應對的問題。”
這個系列有可能改變美國科幻小說迷的口味,目前美國的很多頂尖科幻小說作家摒棄傳統的外星人入侵情節,更青睞反映現實世界的題材,諸如氣候變化和性別轉變之類。
“我不認為對這類黃金時代經典科幻小說的需求已經消失。”托爾出版社的編輯莉茲·格林斯基在談起為何將該系列引入美國時說,“《三體》系列正是人們小時候讀過的那種書。”
有些專家把《三體》系列的流行同中國人對國家在世界舞臺上扮演的角色感到日益自信聯系起來。
“總有一些科幻小說把中國描繪為世界的領袖。”科幻小說作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吳巖說,“人們或許喜歡它們,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并不相信,或者覺得這是遙遠未來的事。現在,看了《三體》,人們覺得,‘啊,中國真有可能在關于人類命運的問題上發言了。’”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劉慈欣 三體 雨果獎 翻譯 劉宇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