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高高懸掛的“紅燈籠”——重慶抗戰防空預警的記憶
原標題:高高懸掛的“紅燈籠”——重慶抗戰防空預警的記憶
新華社重慶7月20日電(記者牟旭)盡管戰爭硝煙已散去70年,但重慶的一些老人依然記得抗戰時期城里制高點上升起的“紅燈籠”:那是空襲警報,也是他們逃命的“信號彈”。
研究“重慶大轟炸”的權威專家、西南大學教授潘洵說,為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日軍在1938年至1944年,對戰時首都重慶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大規模、長時間的無差別轟炸,其殘暴程度不亞于南京大屠殺與731細菌戰。
重慶圖書館研究館員王志昆介紹,當時的中國并沒有掌握防空雷達技術。面對日軍戰機頻繁的轟炸,1937年9月成立的重慶市防空司令部只能借鑒古人的思路實施防空預警。
據檔案記載,重慶防空司令部運用從周朝開始實施的“烽火臺”體系,配備防空監視隊、哨。他們在重慶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廣闊區域,設立了由26支監視隊、132所監視哨和1所獨立哨組成的蝶形狀防空情報網,而重慶則在此蝶形狀的尾端。
當時重慶防空司令部規定:懸紅色球1個,是遠在宜昌的監視哨發現日機,其航向可能是重慶,市民應預先準備或疏散;懸紅色球2個,是萬縣(萬州)監視哨發現日機,其航向是重慶,大約敵機1小時內將空襲,要求市民全部避入防空洞,警報解除前不許外出。
今年4月,重慶方面從美國購回的紀錄片《苦干》真實記錄了當時大轟炸下的情景:重慶市民看到紅色球升起后,開始井然有序地跑進防空洞;輪渡將一部分群眾運送到長江對岸開闊的地方躲避轟炸;消防隊員、救護人員、醫護人員列隊奔向最容易被轟炸的地方,準備救援。
大轟炸幸存者粟遠奎回憶到,1940年8月19日,空襲警報響起,他們一家躲入防空洞,等到解除警報回家一看,三層樓的房屋被完全炸塌,家產只剩下一床被褥。
在重慶渝中區人民公園的林蔭空地上,聳立著一座高大的紀念碑,碑身正面及背面,鐫刻著“重慶市消防人員殉職紀念碑”的金色大字。
1939年“五三、五四”大轟炸中,日機首次使用燃燒彈對重慶實施轟炸,整個重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燃燒彈轟炸讓消防變得至關緊要又異常危險。王志昆介紹,當時消防隊員表現十分英勇:頭頂上敵機還在盤旋投彈,消防隊員們置自己安危于不顧,毫不退縮,推著簡陋的消防設備器材,勇敢地沖進火場滅火救人。大轟炸期間,重慶消防隊員共有81名殉職。
頻繁的轟炸并沒有“炸跨”重慶人民。王志昆說:“有時,人們一天要跑兩三次警報。警報解除,人們就跑回家,把房子修修補補,該工作就工作,該讀書就讀書。這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絕不屈服的意志。”
“重慶大轟炸”從一開始就遭到了國際輿論的譴責。1942年6月15日,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爵士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對英國民眾發表廣播演說:“自日本開始進侵中國,迄今已有五載……中國仍屹立不移,足以象征中國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決心之重慶,乃成為全世界各地家喻戶曉之一名詞。”
編輯:曾珂
關鍵詞:慶大轟炸 抗戰 重慶抗戰防空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