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美國:由“萬物互聯”探索“萬物智能”
原標題:美國:由“萬物互聯”探索“萬物智能”
新華社洛杉磯7月12日電(記者郭爽)起床前,咖啡已自動煮好;出門時,汽車已自動駕駛到門前;沒有牛奶了,冰箱會自動訂購……如果這是你對物聯網的全部想象,那么這些還不夠好:如果今天醒來就是不想喝咖啡,出門前臨時決定想走路,牛奶沒有忽然想改成喝豆漿呢?如果物聯網有智能該多好。
在谷歌上搜索“物聯網”,會得到超過7億條相關信息。“物聯網”概念自上世紀90年代末被提出以來,人們至今未對其準確定義達成廣泛共識。物聯網,以及物聯網生態的終極模樣究竟意味著什么,人們還在探索和想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物聯網絕不等于定時開關或遙控設備這些物品接入互聯網。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人們就會討論一下2020年的聯網對象數量。美國已將物聯網上升為國家創新戰略的重點之一,歐盟制定了促進物聯網發展的14點行動計劃,日本的U-Japan計劃將物聯網作為四項重點戰略領域之一,韓國的IT839戰略將物聯網作為三大基礎建設重點之一。
“互聯網+”正在重塑傳統行業。作為“互聯網+”的底層技術,盡管物聯網生態尚未完全建立,但在傳感器層面的大數據爆發已經來臨,伴隨萬物互聯,大數據、云技術、超級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智能化進程也正在加速。
人類將從“萬物互聯”,走向“萬物智能”。智能,不會局限于硬件終端這一物聯網的入口,它將比如今的智能手機更碎片化地嵌入生活,讓人無法離開。與此同時,物聯網的最高境界——人工智能的互聯網終將到來。
盡管人工智能這個幾十年前在美國提出的新詞匯,最近幾年才開始在媒體上蓬勃涌現,但關于這一話題的討論卻早已開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些年輕科學家就曾在美國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隨后出現了各種相關學派和理論。上世紀末,一些理論開始變為模型,演進了算法。本世紀初,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的網絡化人工智能技術開始蓬勃發展。
未來,人工智能將通過各式傳感器收集人類感知,借助算法分析處理數據,通過自我學習和升級,變得更為聰明和普及。美國專家邁克·博格曼指出,未來的人工智能不會局限于單個機器,而將成為一個系統。
對未來聯網化的人工智能,好萊塢“先知先覺”,充滿想象。銀幕上不難“見到”未來世界,從《星球大戰》到《星際迷航》,從《銀翼殺手》到《終結者》,人們對人工智能和未來科技發展充滿不安和好奇。今年奧斯卡獲獎影片《模仿游戲》中的男主角——圖靈,早就曾提出關于人工智能的探討:機器會有意識嗎?可以自主思考嗎?會不會產生感情?
對此,好萊塢導演可以大致分成兩派。一些導演心懷警惕,喜歡講述那些人工智能反叛人類最終又被人類戰勝的故事,只要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另一部分導演則更愿意表達善意,他們喜歡想象機器人可以代替我們遛狗,做飯,看孩子,為我們解決各種煩惱,從體力、智力到情感,比如《超能陸戰隊》中的大白,或者《星際穿越》中的TARS。
我們今天認識的人工智能還停留在蘋果公司的Siri或者某個公司出品的機器人產品,但未來,聯網化的人工智能不僅將解放人的勞動,也將改變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聯,甚至超出好萊塢最激進的想象。(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萬物互聯 萬物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