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張連起: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原標題: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面對近一段時間以來A股市場的不斷下跌,包括央行、銀監會等多部委推出多重利好,表態維穩股市,支持資本市場發展。在過去的兩天之內,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多個部委和機構接連發布十多個利好消息,比如央行向證金公司提供充足再貸款,銀監會表態允許對過期股票質押展期等等。在多重利好下,周四、周五股市大幅上漲,連續兩天千股漲停。
面對之前16個交易日30%左右的“自由落體”,曾有部分輿論認為暴跌是對股市前期暴漲的自然糾偏,不必大驚小怪,政府救市會給未來股市制造更大扭曲,加重人們的投機心理和路徑依賴。上述觀點可能導致監管部門初期作出救市姿態時,出手力度不夠快準狠、沒有一竿子戳到底,市場逼一步走一步,相關干預不但沒能換來股市企穩,反給市場“添油”,演變為更猛烈的異常波動。
此次非理性下跌,除了配資疊加的高杠桿、股指期貨等金融工具放大市場風險,充斥于網絡、微博微信的傳聞與消息,顯示出民眾太多的失望、焦慮和恐慌,而這種情緒會指向政府信用。這也是此次股市異常波動與以往相比更劇烈、更廣泛的原因。
當今世界,任何一次劇烈的金融市場動蕩都可能演變為“復合型”危機,因此火線救援不容爭議。救市就是要切斷風險蔓延的通道,將不利影響置于可控范圍,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向好預期,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救市不應該是問題,問題是怎么救?
救市不能是證監會一家的事情,必須整合“大金融”功能協同作戰。近期,不少人士給出了各種救市辦法,有的超出了證監會的職能范圍,需要統籌協調;有的沒找準問題的關鍵,如抱薪救火;有的已經發布或正在醞釀中。盡管目前還難以深入總結,但我認為仍有必要貢獻給市場參與各方幾點淺見:
第一,盡快提升危機應對級別,管控風險蔓延。第一時間運用中國式平準資金對決惡意操縱、限制股指期貨開倉甚至暫停期指等雷霆手段,堅決果斷地遏制風險無序蔓延。
第二,救市不能只憑虛晃錢包的政策口號,唯有真金白銀。此次央行背書提供無限量資金,將充分承接融資盤拋售壓力并阻擊期指做空力量,從而扭轉此前市場“下跌—平倉—下跌”的負反饋循環怪圈,繼而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第三,組成更廣泛的“救市大聯盟”。證監會攜手證金公司、證券公司集體助力做多,與中金所聯合打擊惡意做空;基金公司高管表態積極申購偏股型基金,以及上市公司、各類產業資本等采取公司回購、大股東增持等措施;央行明確表態通過多種方式提供流動性,財政部、國資委、銀監會、保監會等部委鼎力配合,必將使中國股市走出危局。
第四,“互聯網+股市危機”條件下的信心管理極其必要。要扭轉股民預期,救市政策要透明,明確目標和路徑,即讓股民知道政府的決心和目標,實施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實行政策的步驟等。一定要讓股民明白,有政府救市,股市肯定會穩下來。與其此時割肉,不如等待救援。股在希望在,股丟錢也丟。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同時,有力反擊做空勢力的信息戰、心理戰,盡快清晰確定的路線。如此才能避免劇場失火般的踩踏事件。
第五,不失時機地引導投資機構做多。一些成功的上市公司的投資策略是:市場好的時候,做實凈資產、降低負債率、收集現金;市場不好的時候,就在價值的地板上換好的籌碼、優化資產結構和配置、買低價的好資產。此種“市場寶典”極具借鑒意義。從長遠來看,現在估值合理的藍籌股,正處于非常適當的買入區域。
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會停止,各路動機復雜的資本的興風作浪或許剛剛開始。我們無法將已經開啟的資本市場大門重新關閉,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加強預判,完善預案,防患于未然;統一行動,協同施策,在較量中占得先機;非常時期,雷霆手段,挽狂瀾于既倒!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張連起 系統性金融風險 底線